后勤工作是干啥的(后勤算普通工人吗他是后勤工人,只有高中学历,研究成果却为这所"双一流"高校1年节水3000吨!)
在华北电力大学后勤服务集团能源修缮中心,有这样一位员工。虽然仅有高中学历,但他带头研发出的节能方案每年可为学校节水三千余吨,在学校供暖面积不断增加的前提下,燃气消耗却逐年下降。这位用匠心守护华电人冷暖的一线员工秦红斌,用行动诠释着自己对于责任的理解与践行。
责任是平凡与坚守
从2004年至今,秦红斌在华北电力大学的锅炉房这个毫不起眼的地方,一工作就是15年。在电气化时代,传统锅炉房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每天都要随时盯着系统设备,定时巡视检查,按时维护保养。听起来这项工作有些枯燥和乏味,但他也知道,即便再平凡的岗位,只要全身心的付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2014年,学校锅炉由燃煤改为燃气,同时还安装了一套烟气余热回收设备,利用烟气余热进行回收再利用。新锅炉房在当年10月中旬建成,但11月就要投入使用,时间非常紧张,秦红斌也跟着紧张起来,害怕最后设备上线了,自己还没有掌握操作技能,特别是锅炉的运行原理和DCS自动控制等知识。
为此,他主动找到负责安装的师傅,请他们传授操作经验,并托人找来相关技术资料。那段时间,他工作和休息都是在锅炉房度过的。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最终通过不断努力学习,他掌握了全套技术,实现了设备安全和正常运行。
责任是探索与创新
前些年,北京雾霾频发,节能减排工作成为重中之重。而华北电力大学又是我国以能源电力类为特色的重点高校,更是肩负着节能减排的重任。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节能工作,提出了建设绿色校园的节能目标。
后勤集团承担着节能管理的任务,虽然只是一名普通员工,但责任感让秦红斌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同时,如何才能提高运行效率,达到节能目的,成了他最常思考的问题。
秦红斌根据以往的经验,调整思路,由单一的供热运行向高效节能的模式转变,和运行师傅们共同努力,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方案,在学校实行分时分区供暖,根据学校上课、教学、休息的规律,及时调节各区域的供热温度和流量。经过不断的摸索和调整,成果喜人。这几年华北电力大学供暖面积不断增加,由2014年的52万平方到2018年的62万平方,但燃气消耗却逐年下降,由2014年的379万立方下降到2018年的326万立方,单位面积耗气量远远低于北京市平均水平。
锅炉烟气会在降温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冷凝水,以往都是将水直接排走,十分浪费,于是秦红斌开始思考能否将冷凝水回收再利用。通过查阅资料并请教专业人士,经过多次实验,他在2016年设计安装了一套冷凝水回收设备,通过处理后,完全达到了供暖水质要求,并通过了质检部门的验收,每年可节约自来水三千多吨。
责任是付出与奉献
2012年10月,在一次供暖前的例行维修中,秦红斌从梯子上滑了下来,造成左胳膊骨折。当时学校用的还是燃煤锅炉,需要用铲车将燃煤送至传送带上,在冬季供暖期间,同事们都忙碌在供暖一线,人手不足。秦红斌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找到中心领导,想帮大家做点什么。于是在左胳膊还打着吊带的情况下,他便开始了工作。
当时煤场的环境比较恶劣,一天下来,浑身都是煤灰,由于胳膊的原因,秦红斌洗澡都非常困难,但他依旧坚持到了供暖结束,也因此落下了后遗症,一到阴雨天气左胳膊就会酸痛。
由于华北电力大学的供暖耗能在北京市各高校中处于较低水平,所以经常有其他高校来参观学习。同时能源修缮中心也是学校能动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作为一名只有高中学历的普通锅炉工人,秦红斌却能给学生们讲锅炉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每当听到学生们说谢谢老师的时候,他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自豪。
秦红斌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时常教育他要有积极乐观、拼搏担当的人生信念。这些年来,秦红斌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锅炉房的工作虽然普通,但专注才能铸就匠心。15年来,秦红斌在锅炉房度过了15个除夕之夜,15年的坚守让他明白了: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学一行就要专一行,只有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责任是对工作的完成,是对职位的坚守,责任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奉献。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秦红斌都将始终心怀责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融入于学校上下齐心奋斗的热烈氛围中,用一颗匠心守护华电师生的冷暖,守护整个校园的春夏秋冬。
关注"华北电力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华北电力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