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制造业企业为什么招不到工人了呢(企业招普通工人难制造业企业为什么招不到工人了?)

原创 看懂君 看懂经济 收录于话题#传统工业1个

新华社消息,人社部26日发布一季度全国“最缺工”100个职业排行,营销员、餐厅服务员、保安员、客服管理员、房地产经纪人、保洁员、家政服务员、快递员、汽车生产线操作工和包装工位列前十。

新进排行的29个职业中,有20个和制造业直接相关,既显示了今年以来制造业强劲复苏,同时也反映了制造业企业“招工难”更加凸显。

对此,「看懂经济」邀请了几名专家对此话题进行了深度解读。

祁海珅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

有经验的熟练工人正在老龄化,而大多年轻人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又不愿意去工厂下车间干“苦差事”,在城里送外卖和快递也有每月上万元收入,工厂上班时间卡的紧可能还要加班,待遇也不一定好,这就造成熟练工人缺失、没有梯次后补工人跟上,出现断层,抢工现象就发生了,高工资负担不起、招不到“合适”的人,工厂毛利率也越来越低,很多订单也正在被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和非洲工厂侵食。

目前,人们对职业教育还有些偏见,如何让专业蓝领比高级白领的待遇不低、甚至更高,转变“上学思想”的面子问题,从“上什么样的学”转变为“我能学到什么”,由虚向实,让“大国工匠”精神下沉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有能力的工厂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不能光练“肌肉”,更要进化“大脑”。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应该长期、持续性的快速推进了,这也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的关键要素,切实需要“跨学科、多门类”的专业人才“跨界培养和跨界融合”。

也可以这样说: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工业现代化水平,面对工业4.0时代,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也正在经历“大考”,没有升级能力、缺乏高端人才的低端制造业终将面临被淘汰,对于工厂而言,把握转型机遇、选对智能转型的路径至关重要。

王赤坤

独立经济学家

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了以高考为主的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体制承担着两个重大职能,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但现实生活中,教育的实际功能变成了强选拔弱培养。无论是9年义务教育还是看k12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每一阶段的教育,最后都是通过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确定下一轮受教育机会的人选。对于政府或组织,学习和考试更多的是一种选拔或筛选机制,对于个人,学习和考试更多的是一种机会的获取,这样的机会不仅是荣誉还附加着福利和特权。学习的东西不重要,过不过时也不重要。这个背景下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制造业用工需要。

几千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让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观念根深地固。高等教育产生的学历产品附加诸多福利和特权,作为需求者,人们通过既定方法,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去拿学历,并把职业定位和规划成干部而非劳动者,大家带着这样的观念削尖脑袋去考公务员当白领,也不愿去制造业工厂上班。

90年代后期,为应对高端人才不足和整体国民素质提升,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多次扩容和扩招,一些职业教育学校也被升级被改造成高等教育机构,对原本为职业教育造成招生分流、教育场所空间的挤压和职业教育就业观念的摧毁。职业教育承担的制造业培养人才的功能退化、人才数量锐减和地位打压。

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制造业的发展规模急剧扩大和用工需求急剧增加。一方面的人工供给的减少,一方面需求的增加,制造业用工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改变用工矛盾,要从供需两端下功夫,从供给端看,要改变人们的就业挂念,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普通劳动者。改变就业观念,就要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改变教育观念就要改变从政策法律,法律政策关于人才评价体需系做出调整。学历长期附加着福利和特权,现实法律中,不能减少学历附加的各种福利,但可以就扩大赋予其他更多等同学历的机会。改变唯考试、唯论文论、唯学历的人才评价体系,对就业人数、利润额、纳税额、发明专利、专业领域冠军、等突显个人才能或为社会做贡献的个人给予与考试、论文或学历等同等法律效力,让个人更换职业发展或人生规划时,有多种充分的选择和提拔的机会,摆脱唯考试、唯论文、唯学历、唯当官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相应的要在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出调整,教育观念不改,单独增加职业教育学校会将效果大打折扣。在目前教学体系下,减少现有学科招生指标,增加职业培养招生指标。在此基础上,产学研充分结合,轻理论,重实践,增加多渠道教育体系,改变单一教育培养体系和选拔体系。

从需求端看,制造业企业要积极加入到生产技术升级改造,推进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减少用工需求。

郭宇轩

北京看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制造业企业确实在近些年遇到了“用工荒”,在其他新兴低门槛服务业,如外卖、快递行业的冲击下,丧失了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一方面一线熟练工人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需要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与培训;另一方面薪酬体系不占优势,且工作内容较为机械,缺乏弹性。制造业“招工难”的问题,更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结构化问题。年轻人大学学历比例的攀升,与职业技术学校的报考人数的断崖式下跌,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产业结构看,传统制造业也早已成为了“夕阳产业”的代名词,在新兴科技创新企业的冲击下,显得不堪一击。

想要缓解制造业企业的用工困境,个人认为更多要从职业技术教育入手。这点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将智能制造,数据管理等知识与一线的技术能力结合起来,提高专业知识壁垒,培养高素质的就业型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传统工人向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转变,打破大众对于职业学校的刻板印象,并以更高薪资激励的方式去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才能更好地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流到传统制造行业。

原标题:《制造业企业为什么招不到工人了?》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