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璩龙杰|触摸《人世间》的经与纬——读长篇小说《人世间》有感

触摸《人世间》的经与纬——读长篇小说《人世间》有感☆ 璩龙杰  长篇小说《人世间》是鸿篇巨著。全书分上、中、下三部,共一百一十五万余字。是作家梁晓声先生呕气沥血,细心观察,精心打磨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坛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  通读原著,掩卷沉思,作者是以北方A城边上的光字片为中心,向周边幅射,不断拓展,扩展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历时约半个世纪,围绕周家三代人的生存、生活状况,人际交往,理想与信念,苦挣与隐忍,坚守与等待等创作而成。  长篇小说,一般都有一个时间跨度,在此期间内,有诸多事件发生。暂且将“时间”和“事件”这两个元素定为小说的经线,正因为有这两条经线,围绕这两条经线才能构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比如: 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是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到280年西晋统一。可谓“陈述百年,概括万事”。  这个“陈述百年”就是时间跨度,“概括万事”就是在这个百年之中所发生的一切大事。作者罗贯中就是将当时社会上发生的大事罗列起来向一个主旋律发展。也就是说,小说以此条经线来达到“分久必合”的历史必然。天下大乱逐渐达到大治,分裂归于统一。故而,该小说被史上称为“第一才子书”。  《人世间》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为起点,经历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天安门事件,“四人帮”倒台,批林批孔,改革开放,扫黄打非,下岗再就业,反腐倡廉等等,展现出一系列的运动和社会变化,描绘出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和思想变化,观点的碰撞,矛盾的纠葛等等。人世间波浪滚滚的历史洪流,沉浮不定,迭宕起伏。以最初的纷繁复杂、混乱无序的局面,逐渐达到稳定和秩序井然。以幸福代替了痛苦,以富裕代替了贫穷而结局。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开始,到2016年基本终止。五十年间,中国人民在这半个世纪之中,经受着多次政治运动,由盲从到逐渐清醒,由狂热到逐渐冷静,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 革命要让民族复兴,要让祖国强大,要让社会向前发展,要让物质丰富,要让人民大众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这才是符合共产党的初衷,这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时间犹如奔腾不息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但时间能够证明一切,时间留下的痕迹就是时代的记忆。时间与所发生的事件在小说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辅相承,事件顺着时间发展。反之,在这个时间段内,发生了哪些事件,这条经线将各个历史阶段的运动、变革串联起来,不易散落。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特征,时代的印迹特别深刻。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一看到《人世间》中的某些场景,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当年的记忆。即使没有经历过的后来人,读到作品中的这些情景,脑海中也会领悟到: 原来当时是这个样子啊。  当然,作品中所描绘的事件是囿于时间的制约。但是,文学作品中的事件并非什么大事记,它不能列表呈现。它是要经过作者高度的再加工,即是创作。设计将这些事件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通常说就是小说的情节。构思小说情节是一盘大棋,亦是一盘难棋,它与小说的结构密不可分。再比如《三国演义》吧,“陈述百年,概括万事”,作者能将百年之中发生的那些事件揉合在一起。让读者读后,不觉得有任何人工斧凿的痕迹,黄巾起义,各路诸侯纷纷登场,逐鹿中原,顺理成章,确信东汉末年社会就是这种混乱的样子。  阅读长篇小说,人们大致有个习惯,喜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喜欢追求情节的完整性。但是,这就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情节又是无数个细节组合而成,没有细节哪有情节呢。故而,我们抑或将诸多人物的交集与活动细节之描写,可称之为小说中的纬线一说吧。  一直以来,人们都说文学是人学。那么,《人世间》中有哪些人物呢?作者又是怎样围绕这些人物来进行描写的呢?毋庸置疑,人世间里的人是多种多样的,俗话说千奇百怪。人是复杂的个体,他们生存于人世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轨迹,生存状态,生存之道,精神面貌,可谓是千姿百态。但是,人物命运沉浮与社会的变化又密不可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这就需要作者有敏锐的洞察力,观察人物各具特色的外表,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但是,他们又是生活在芸芸众生之中,在这些芸芸众生之中,又要选取典型的代表。这个所谓的典型代表,既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但他又与芸芸众生有其共性,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既是这个典型的个体,又能代表众多人物的喜怒哀乐,这就是所谓产生共鸣。当然,好的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是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是经久不衰的。  《人世间》着重描写了周氏一大家子里的人物。这个家庭如同一个小社会,有工人,有家庭主妇,有学生,有知识分子,而且是高级知识分子,有从政的,而且权力还不小;有无业人员,而且一直都在寻找工作,养家糊口,最终还是自谋职业。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展现出各自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品质潜能,处世的态度等等。我们不妨将此权且定作《人世间》的纬线来看待。  现实主义作品不可能脱离社会,也不能回避政治。当然,更不能回避政治运动。“上山下乡”当年就是政治运动,轰轰烈烈,是那个时代的潮流,有多少人在这条人生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十几年后,返城的潮流势不可挡,但宣传的力度就没有当时“上山下乡”那么看好。  比如周家的周蓉,当年上山下乡是硬指标,父母身边只能留一个子女。她虽然是女孩子,但她是姐姐,弟弟周秉昆是父母的老疙瘩,这就让她别无选择。不过,那个年代她有理想,有追求。她要追求纯真的爱情,即使冯化成又老又是右派,但他是诗人,并且下放在贵州边远的山区,被监督劳动改造,她也义无返顾,为爱情可以牺牲一切。返城呢?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刻苦学习,即使有了女儿玥玥了,仍然考取北京大学。爱情是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实现了,人生的理想是在招生制度改革之后实现的,这些都证明着时代的印迹。  这说明个人的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将个人的命运如何与时代相揉合,又是创作的重点。这个重点里面有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层面,它有形而上的理念,即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还是后退,人们的思想意识与观念能否顺应当时的社会趋势,为什么要顺应?这就是创作者把握的尺度问题。另一个层面就是创作出的人物如何融合社会,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这里有形而下的理念,形而下的理念是可操作性,即是技术层面。  周蓉这个人物贯穿《人世间》的始终,她是个聪明且自负的女人。她在追求冯化成的同时,完全无视追求自己的蔡晓光,并且做了一件很损的事。自己借“上山下乡”要走了,瞒着自己的母亲及所有的亲人,反而还托蔡晓光等自己走后才向母亲言明此事。在外面到处转一遭,包括国外,相继碰壁,落泊,婚姻破裂等等。回来后锐气才大减,最终还是与蔡晓光结合,才获得了爱情的幸福。她是知青,亦是知识分子,在那一拨人当中算是典型的代表,只有社会稳定了,个人的生活才能稳定。  也只有长篇小说,它的时间跨度长,社会变化大,经历的事件多,才有机会让一个人的性格不断改变。只有人生经历了磨难,才能认识到人世间的不易,认识到自己有许多不足,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比如周蓉找工作,先是凭着高学历,眼高,碰壁之后才到民办中学去教数学。再者,女儿玥玥,与物流公司老板未婚同居,算是第三者插足。自负的她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但是,她又能将女儿怎么样呢?作品中似乎有一种因果暗示:这样的娘就有可能生这样的女儿。  周秉昆这个人物更是贯穿了《人世间》的始终。他代表了社会最基层民众的形象,执着,本份,善良,无论社会怎么变革,都好像与他无缘。出生在光字片的贫民窟里,父亲周志刚虽然是共和国第一代建筑工人,有着“自来红”的出身,但他那种“宁在曲中取,不在直中求”的执拗性格,始终难以如愿。然而,诚实守信,善良厚道,同情弱小,扶危济困,侠义心肠,看不惯丑恶等等,这些又是他与生俱来的秉性,似乎已经浸润到他的骨髓之中。  受人之托,极尽忠人之事。给太平胡同郑娟母子每月送生活费,能尽最大努力而为之。当他看到郑娟一大家子生活困顿之时,由同情逐渐发展到爱情,又是义无返顾。不惜将母亲珍藏的传家宝偷偷当掉来接济他们。对昔日的哥们孙赶超,肖国庆,唐向阳们,凡是他们遇到了困难,他都会出手相助。其实,他并不比别人宽裕,只要能帮他都尽其所能,不遗余力。  当他得知骆士宾就是当年的“棉猴”,又是继子楠楠的亲生父亲,而且是个真正的杀个犯,他让自己的发小涂志强冤枉屈死,替他伏法。如今他却变成了大款,仗着有几个臭钱,颐指气使。更使秉昆不能容忍的是: 他还打楠楠的歪主意,百般拉拢引诱之能事。自己与郑娟含辛茹苦地扶养楠楠,使其成为学业有成,出国留学等等。这个气更是不打一处来,宁可与这畜生同归于尽,也不能让他的阴谋得逞。于是,在工地高高的脚手架上,双双腾空一跃,恶人最终毙命,自己却获刑十五年,而他并不后悔。  在“天安门诗抄”事件中,吕川原是酱油厂的一名工人,推荐上大学在北京读书。推荐上大学亦是那个历史时期的特定事物。他委托一个青年秘密捎给秉昆一个信封,并且打招呼不能外传,里面全是天安门前悼念周总理的诗词。结果,秉昆将其交给自己的领导邵敬文和白笑川了。这两个领导又将此诗词登在《红齿轮》杂志上。后果呢?周秉昆被两名公安人员带走了。  为什么当时社会上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呢?其实,那时基层民众被“四人帮”压抑得太久了,口号喊得震天响,仍然改变不了物质贫乏,生活贫困的局面。大部分人都抱着豁命一样的精神状态,不计较后果,周秉昆就有这种心态。基层民众都有与秉昆一样的心态,连那两个领导都有这种心态。然而,世事难料,后来周秉昆平反了,而且成了反“四人帮”的英雄,这也是他生平第一个殊荣。  他想不通,这人世间很怪诞,阶下囚与座上宾都在翻手与覆手之间。那个年代,类似这种怪诞很多。比如乔春燕,在“批林批孔”运动前期,她被定为行业标兵。上级要奖励她一套小房子,又要她在全市“批林批孔”大会上发言。她求周秉昆为自己写一篇发言稿,上台作批判发言。结果,“四人帮”倒台了,别说对标兵奖励房子,连这个标兵资格都要重新甄别。反反复复的运动,让基层民众无所适从。  周秉昆大半生办法都想尽了,仍然不能稳定。本来就是踏踏实实的干,亦是积极向上,结果不是被别人算计了,就是让不安定因素将工作淘汰掉了,一直没有给妻子儿女带来任何幸福生活,他自己都感觉窝囊透了。但是,别人不这样认为,他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哥哥周秉义,要给弟弟铺一条顺道,那不是易如反掌的事嘛。秉昆压根就不想求哥哥给自己铺坦途,哥哥也不愿意为家人犯错误。  终于等到了光字片拆迁,秉昆才离开了此处,顺理成章地住进了幸福新区。然而,还得自谋职业,利用门面房开个夫妻店,卖早点。年过天命,儿孙已绕膝,像他这个年龄段的哥们,大都幸福了。  周秉义为周家出人头地。他是首批进入北大荒建设兵团“上山下乡”的知青,也是那一茬人当中的翘楚。《人世间》对他前期着墨不多,而是对他步入官场之后才着重描写。尤其是九十年代末期,国有企业改制,工龄买断,股份制甚嚣尘上之际,他走马上任军工厂党委书记,要与工人面对面,经受严峻考验,顶着众多工人的唾骂。有一个专家型工人杜德海身藏炸弹来要挟他,千钧一发之际,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亳不犹豫地扑向这名工人。自己受了伤,却保全了杜德海的生命。  他是受党教育多年的好干部,知道肩上的使命,不忘初心,为人民谋福利,对改革抱着必胜的信念。他的性格温文尔雅,遇事不急不躁,坚定沉着。对国事家事分得明明白白,毫不含糊。但对待弟弟不听自己劝告也会火冒三丈。他在当文化厅巡视员期间,劝弟弟“走穴”收敛一点,弟弟与他争吵,不依不挠,他居然抄手甩起一巴掌来教训秉昆,这种刚性举动实属罕见。有古大臣之风,外松内紧,内外有别,是正人首先正己的表现。  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企业面临转产,重组,下岗再就业,阵痛无法回避,唯有艰难地探索。秉义北去苏联购得巡洋航回来拆部件出售,扩大再就业与自谋职业并举,保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体作用。干出了成绩,官就越当越大,权力也就越来越大,市委书记,算是高干了。然而,夫妻二人一直住在丈母娘家,没有为自己谋得一套房子。还是在退居二线之后,由上级分给他一套,这不是清官是什么呢!  《人世间》约五十年的跨度,又岂止是“陈述万事”?国家富强了,民生改善了,增加了福利,终于走出了困境。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大家都有饭吃了,随之而来的“反腐倡廉”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周秉义与夫人郝冬梅该是颐养天年了。然而,命运却给这位副省长的女儿开了大玩笑: 丈夫去了,让她晚年再嫁。这不得不让读者扼腕叹息。周秉义一生小心谨慎,勤勉为官,却不能享福;妻子始终忠于丈夫,扶助他勤勉从政,最终劳燕分飞,这真是时也运也命也。  《人世间》的五十年,从物质基础到人的精神面貌,折射出中国社会翻天覆地之变化。它是中国社会变革史,亦是中国社会发展史。虽然作者是以某城市及城市边缘地带的普通民众为载体,但是它能反映出社会的方方面面。因为城市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强盛与否,城市就是“晴雨表”,城市的发展最能代表国家的文明程度。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公序良俗,道德水准等等,在这里都能得到体现。  因是鸿篇巨著,其容量特大,人物众多,事件错综复杂。看一遍只能是蜻蜒点水,得之皮毛,难获真谛。以上文字,挂一漏万,词不达意,敬请见谅。再者,我等无名之辈,名不见经传,无资格亦无能耐对此鸿篇巨著“评头论足”。无奈,有素慕名著之好,忙里偷闲,拜读一遍。本着“见仁见智”之说,斗胆提笔,写下了这篇文字。好在是无名,不受“盛名之下”的困惑。若有方家嗤之以鼻,我亦坦然。无非落个“蚍蜉撼树”之讥罢。

作者简介

璩龙杰,安徽怀宁县人,  退休教师 , 喜欢文字 , 自娱自乐。《阅读行走》投稿须知 

投稿者,请发送电子邮件,并附百字简介生活照一张。对于来稿,编者有修改权,如不同意修改请来稿时注明。一月内未见刊用或未收到采用通知,可另投他刊。投稿者,请加编者微信:ytytapohol,以便联系或发放稿酬。读者赞赏作者的80%将由本刊付给作者(赞赏总数在9元及以下的,留作平台维护),结算时间为作品正式推出后一周之内。微刊所用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欲转载本平台文章,可联系编者白名单授权。

收稿信箱:3252281753@qq.com不容口  击节叹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