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关于农民工的议论文(散文赞美普通工人近两年内有哪些反映农民工的文章或作品?)

小说《王能好》,一部讲述农民工的书。不厚,我却读了很久。把书捧在手中,沉甸甸的,感觉分量很重,竟是不忍卒读。

由于工作原因,我常常穿行在国内不同的省份和城市之间。闲暇之时,常会留意观察周围的陌生人。我们往往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中,关注的是自己的状态,我们以为全世界都是自己熟知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事实上,每个人所感觉的世界千差万别,每个人所认识到的世界都极不相同。

当我在异乡,和朋友们吃饭闲聊时,我常常出离其中。我会注意到,饭店其他桌子的客人。他们有的浅酌低饮,慢条斯理,那是有闲阶级在打发时光,有的众星拱月,指点江山,那是部门在聚会,有的情侣在晚餐,有的一家在旅游,也有一些人大呼小叫,猜拳行令,从衣服上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是农民工。

王能好就是这样的农民工。他就是那种你在火车站、在早餐铺、在大排档随处能碰到,但不会往心里去的人。他们苦哈哈的,身上穿着各种工种的制服,脸上能读出老实忠厚,尽量不引人注目,很卑微地活着,做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王能好是个小人物。身高一米六,家住山东农村,一生未娶妻。他是老大,家里还有两个弟弟。

这些年,做为农民工,只在劳务市场干活,工资现结,到了整数,他就去存上。日常花销,能省就省。干活从不偷懒。这些年,凭他的力气,竟然暗中攒下了三十万元。

王能好不抽烟,只好点酒。他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对谁都一视同仁,看不出远近。喝了酒的时候,他可以跟任何人交心,不喝酒的时候,没有人会认真听他说话。

王能好一生单身,这不是因为他不相信爱情,这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事实上,他的一生有过四十至五十次的相亲。

王能好爱说话,容易满足,人生没有什么目标。王能好不喜欢思考,更不喜欢回忆。虽然已经四十五了,他认为自己有的是力气,还能做好多事情。他要让自己忙起来。回忆的时候显得郁郁寡欢,他不喜欢,像是要否定自己的人生。

王能好突然想出去打工。他从老家农村来到上海。家里老三吃了头孢后再喝酒,送进医院。因为拿不出医疗费,老二签了同意书后,护士拔掉了老三身上所有的管子。王能好在上海的工地上干了二十五天,工钱没来得及结,回家奔丧。

忙完丧事,王能好去北京打工,希望有一份一个月一万的工作。大年三十晚上,在老家僻静的王一村,寒潮如约而至。电视里主持人在向全国人民拜年,王能好被骗在北京西郊被关在集装箱里做倒煤的苦力。

王能是小说的主角,更像是一个导游,引导读者跟着他的耳朵和眼睛,了解农村他的周围形形色色人们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

作者常在讲述王能好故事的时候,顺便交待了相关人物的未来结局和命运。这是一种上帝视角,这种手法,使得本书透着浓浓的宿命感,读来更显悲怆。

除了王能好外,书中还穿插其他与他有交集的人物小传,他们有海外归来的成功企业家,有分不清江湖与社会的过气黑帮老大,有打拼数年的职场女性等。

每一个人都有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世界可能与我们的差别相当巨大,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生活的主角。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人生,他们的故事也很精彩,书中每一个人都被时代裹挟着,身不由己,他们也见证着历史,他们本身也是历史。

作者用笔冷静克制,同情中带着悲悯。通篇所有的对话都没用引号,作者尽量淡然客观地描述事实。

书中提到,十几年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山头在采石机和破石机的轰鸣中被挖空了。正好我前段时间曾经在山区里看到过这个影像。当时,我乘坐的车正在山间行驶,突然发现一个怪异的景象,路的左边是一个湖,碧波荡漾,绿树依依,右边的山体则被齐刷刷地削开,露出了白花花的山腹。路边码着几垛数百块数米乘数米的巨大岩石块,像豆腐一下切得方方正正。面对这个反差强烈又荒唐无比的景象,我竟然无法拿出手机拍摄。

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让人读后有莫名的悲凉:

王能好索性一屁股坐下,小鱼在身边抽干水的泥里扑腾。他用手在泥里摁了个坑,一条条捡起小鱼,扔进坑里,双手舀进去水,自言自语道,你们没事来这里干什么?旁边就是河。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