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双语家庭语言教育(p普通工人英语普通中国家庭,如何给孩子做双语启蒙)

   Monica 画于法国普罗斯旺

之前的文章《Hi,我是Monica》收到不少读者问题,首先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有的读者认为我和绿地的身份和经历都很特别,或许不具代表性,甚至有人会问是否真的需要嫁一个外国人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外语输入?

首先告诉大家完全不需要一个外国老公,哈哈!

尽管我的个人的经历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我和诸多普通中国家长也有不少共性: 

由于工作和家庭原因,绿地在中国出生,出生以后, 我们也一直生活在大陆和香港。绿地爸爸是西班牙人,但他的英语并不算完美,也常在海外工作,所以孩子在家的英语和其他语言输入,基本都是我这个妈妈来做,或者我安排别人按照我的方法做。

绿地一岁左右的时候是一个菲律宾工人带,许多香港家长把菲律宾工人当成孩子早期的英文启蒙老师之一,我个人认为尽管也是英文输入,但英语不是菲律宾保姆的母语,而且保姆的发音也常常带有严重的口音,语法用词也常有错误。在我对绿地的英文启蒙环境里,我并不把菲律宾工人当成英语的高质量输入来源,虽然也是有效来源之一。

另外家里带宝宝的就是双方的老人,我妈妈只会说中文,我先生的妈妈也只会说西班牙语。尽管如此,绿地的英语依然是他相对强的母语之一。

近期网上比较热门的讨论话题是中国的“丧偶式”婚姻、“父亲角色的缺失”等家庭问题(关于我对这个现象的看法,我会单独写文阐述)。但我想说的是,在跨国婚姻组成的家庭,甚至纯外国家庭里,由于父母双方工作,个人发展规划甚至经济压力等原因,这种现象也并不少见。不说别的,就说说我在儿子上学的国际幼儿园所接触到的一些混血宝宝们。

我儿子的同学,暂称小S吧,目前五岁。父亲是美国人,大学教授。妈妈是中国人,是全职妈妈,英语不好,爸爸会一些中文。由于爸爸工作繁忙,孩子一直由妈妈带。上国际幼儿园之前,尽管孩子长着混血的面孔,但只会说中文。

同学C,妈妈是中国人,金融界人士,爸爸是法国人,工程师,孩子大部分时间由姥姥带,所以这个中法混血儿上学前也只能说中文,可以听得懂法语。

所以,并不是混血儿就带有先天的优势,也不是“混血”的基因就直接能带来一个孩子的外语技能。儿童的外语启蒙也不能仅仅依靠一个讲外语的爸爸,换句话说,儿童语言启蒙重任基本都落在妈妈的肩膀上

绿地和姥姥

 

那么作为一个中国妈妈,父母双方也都是中国人,怎么做才能让还在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的宝宝得到高效的语言输入,并通过双语输入启发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呢?

简单来说主要是两方面指标:一个是量, 一个是质。双语启蒙的关键是平衡

在最理想的条件下,双语儿童的每个语言的输入应该是各占50%。这个50%如何掌控?这要提到我的研究方法之一:定期录制宝宝的语料,通过记录和分析这些语料获取宝宝的语言发展的客观量化指标。借助于这些记录和分析,我可以比较敏感的觉察到某个阶段,孩子的英文输入不够,或者某个阶段孩子的中文成了双语中的主导语言需要补充英语输入,再或者某个阶段孩子的西班牙语词汇量低,中文声调发音不准确等等具体的问题。

有语言学家建议,一门语言有意义的输入的量在30%和70%之间(Bosch and Sebastián-Gallés 1997, Werker, Weikum & Yoshida 2006)。 这个量是指什么?指在孩子每天的生活场景中,他能听到/接触到的每种语言的时间和数量,包括在家,在学校,外出游玩, 坐地铁, 看电视,父母对话等各种场景。

那么这个下限30%又意味着什么?比如一个三岁以内的小宝宝, 除去吃喝拉撒的时间,姑且算他一天有8/9个小时的清醒状态,再除去自己玩,运动等时间,也就是说每天大概平均2-3个小时的某种语言的高质输入如果家长能够保证,那么孩子对这门语言的习得,在日后就非常可能达到母语或接近母语的高水平。

30%当然这不一定是每天都要计算的,这个不现实,但规律性的每隔一段时间, 记录和观察孩子的语言输入环境以及孩子这个期间的语言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只凭父母简单的观察和记忆很难得到客观的评估。 当然如果能借助一些标准化的问卷,测试工具当然是更理想的。

在语言学的儿童多语习得的研究里,并没有实验和理论来证明一个孩子3岁前能掌握语言数量的上限,但我根据现有的一些研究结果,采取了一个足够有挑战性但有成功案例的早期儿童语言输入方案。

根据儿童早期语言输入需至少达到30%的下限理论,我在绿地3岁前的语言启蒙中只选了三门语言:普通话,英语和西班牙语(恰好,这几门适用于绿地家庭和成长环境的语言组合包括了世界上使用的最多的三门语言,同时它们三者的差异性非常大,是即具有实用性又具有挑战性的三语组合)。尽管我和一些家人会说粤语,但我和家人达成一致,在3岁前,我们不给绿地输入粤语。考虑到粤语和普通话在语言结构上有很大的相近性,绿地三岁后的粤语习得会相对简单。

其次是“质" 

如果条件具备,家中有两种语言的母语者输入者最好,如果没有, 外语水平高的使用者也可以可以给宝宝输入高质量的语言信息。

这些语言信息的输入人员也可以是父母以外的其他人,比如长辈或者保姆,只要他们是孩子零到三岁的主要看护者。许多案例证实 “一家长,一语言”的策略,或者“一环境,一语言”的策略(适用于社会和家庭使用不同语言的家庭, 比如移民家庭)都很奏效,但这种语言分离的策略并不是必须的,如果父母本身是双语或多语,且本身会在生活中切换不同语言(如我家的情况),对孩子也是很好的榜样。无论哪种策略,坚持前三年的高质量双语或多语输入,孩子一般都会成为发展平衡且双语和多语水平都很高的多语宝宝,孩子后期的语言和认知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

但是在中国,可能外语水平高的使用者也在众多家长中少之又少,怎么办?如果家长英语水平实在一般我的建议是一岁以前“一普一方言”,然后从一岁开始引入英文,这也就是我门实验室里的一个语言学教授对她儿子采取的做法。

听力是语言能力中最早得到启蒙但也是最早达到发育高峰并在一岁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的。单语儿童因为只接触到一种语音体系,到六个月的时候还能够分辨人类语言的所有语音信息但在11个月大的时候就表现出对母语外的声音的观察力下降的迹象(Ramírez et al, 2016)。双语儿童因为早期同时接触不同的语音体系,他们的听力秘感度高峰期有明显的延长迹象。普通话是重要,但是如果只说普通话的话,孩子会迅速失去对普通话以外的语言的兴趣和分辨能力。

基于中国大部分家庭的现状,除了父母以外,照顾小宝宝常常有老人或者保姆的参与,许多老人或保姆其实是非常好的方言输入者。“一普一方言”的做法,我想适用于许多中国家庭,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家庭已有的语言资源,给孩子高质量的语言输入,保留住孩子对普通话以外第二个语言系统的好奇心和敏感度孩子有了好奇心,什么都好办。这里也稍稍提一下我的一个大胆尝试,有一小段时间,因为觉得菲律宾保姆的英语输入质量不高,我让他只对我的宝宝讲她的母语:菲律宾语。尽管我的宝宝没有因此习得菲律宾语,但这些新的语音刺激让他的听力更加敏感,也增强了他对其他语言的好奇心。在他两岁多的时候,我问他,明年我们去一个法语幼儿园怎么样?你想学法语么?他高兴地告诉我:I want to learn French! (我想学法语!)。

一岁左右加入英语,是因为这个时候宝宝大部分已经停止了母乳喂养,行动能力有所加强,家长也更愿意带一岁以后的宝宝外出,宝宝得以接触到更多元的生活场景。这时许多妈妈也重新回到职场,家里也安排好了照顾宝宝日常的人员,年轻的夫妇一般在宝宝一岁后渐渐进入“为人父母”的有序状态并开始有意识的关注宝宝身高体重以外的教育问题。许多家庭也在这个时候开始送宝宝去各类早教课(而国内大部分早教课是用英文教学的)。这个时候进行外语的引入对大部分家庭来说从经济上和时间安排上还是相对轻松容易的。

一岁的孩子,早教课的时间毕竟短暂,在家里妈妈可以怎么引入英语?从最简单的日常交流开始,甚至从ABC开始, 借助网上大量的英语教育资源,英语书等。如果家长还是担心自己的英语怕教坏孩子,我想说我自己最倡导的方式也是我一只身体力行的:妈妈和宝宝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让亲子时光高质高效,有趣有意义。如果给孩子读故事时遇到不会的单词, 妈妈先查字典, 自己先学会再来给孩子讲故事,这样家长英语也的到了提高,亲子活动也因为妈妈本身的不断提升带来新的元素和妈妈宝宝共同的新鲜体验。

现在绿地3岁,进入了一个全法语教学的国际幼儿园,尽管他原来也没有接触过太多法语,但第一天进新学校的教师,法国老师说:"Bonjour, ça va bien ?" (法语的你好吗?)他会点头,而不会走到我身边让我给他翻译,或是找其他讲中文或者英文的小朋友寻找安全感,这一点对他3岁以后的语言,认知和社交技能的发展极其重要。

如果3岁以后才引入一种新的语言,3岁前全部是单语输入,我想他面对一个新环境的好奇心和接受度会大不一样 。而我让绿地读法语学校的私心就是因为自己学了多年法语,现在又多了一个理由让我保持使用法语的频率(学校所有的家长通讯都是法语书写的,同时我也可以和绿地用法语交流)也让我更能享受让自己的法语更上一层楼的乐趣!

-------------------------------------------------------------

我现在在希腊参加国际单语和双语语言国际会议,会发表一遍我自己的论文(绿地就是参与我实验的对象之一)。篇幅有限,今天就先讲到0-3岁的孩子的多语启蒙,后面的文章会围绕这个主题做更全面详细的介绍。今天分享的内容大多是根据读者提问写的,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并提出你们的问题,我会汇总大家的问题一一分享我的看法。

参考文献:

Bosch, L. & Sebastian-Galles, N. 1997. Native-Language Recognition Abilities in 4-Month-Old Infants from 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Environments. Cognition 65(1), 33-69.

Werker, J. F., Weikum, W. M., & Yoshida, K. A. (2006). Bilingual speech processing in infants and adults. In P. McCardle & E. Hoff (Eds.), Childhood bilingualism: Research on infancy through school age (pp. 1–18).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Kendall, A. K., Lyn, F., & Aubrey, L-T., 2008. Family Language Policy.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 2(5), 907-922.

NajaFerjan Ramírez, Rey R. Ramírez,Maggie Clarke, Samu Taulu, Patricia K. Kuhl. 2016. Speechdiscrimination in 11-month-old bilingual and monolingual infants: a magnetoencephalographystudy. Developmental Science.

图文原创/转载需联系

语言学习 / 旅行 / 工作 / 带娃 / 生活

欢迎关注我

我是Monica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