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红色家风传承故事(普通工人谈廉洁红色家风 | 朱德“勤俭持家、廉洁清正”的勤廉家风专题)

 红色家风代代传 信念教育谱新篇

红色家风是我们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赶考的峥嵘岁月里,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红色诫子书、革命育儿经。

这些红色家风,其共同点都在一个“公”字。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公私分明一以贯之,展现出共产党人的鲜明本色,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人物简介

朱德(1886—1976),四川省仪陇县人。字玉阶,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曾赴德国、苏联留学,1927年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参加长征,曾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以卓越的才能和优秀的品格,深受全军和全国人民爱戴,其家风值得后人永远学习。

勤俭持家、立德树人的红色家风

朱德出身佃农家庭,姊妹兄弟较多,父亲朱世林去世较早,家境十分艰难。但朱德的母亲钟氏勤劳俭朴,日子勉强也能过得下去。钟氏还宽厚仁慈,富有同情心,自己很节省,却经常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朱德受母亲的影响,一生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革命生涯中形成了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理念。他在诗中总结道“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爱国将领续范亭在诗中称赞朱德的俭朴:“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就是对抗战时朱德俭朴的写照。朱德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也不改俭朴本色,他经常教育子女珍惜幸福生活,牢记革命艰辛。在三年困难时期,有一天,朱德专门在家中安排了全部由野菜和糊糊做成的一桌饭,借机教育子女说:“这菜苦吗,长征的时候我们连这样的菜都没的吃,现在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克服困难,带头不吃肉,我们都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同人民共度难关。”

勤俭持家是朱家历代传承下来的家训。朱德故居的佛龛上刻着《朱子家训》中的两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横批是“开源节流”。这幅楹联,是朱家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根本遵循,意味深远。佃农家庭的生活使朱德自幼节俭度日,从不铺张浪费。革命时期的朱德,吃的穿的都跟战士们一样,其艰苦朴素的故事早已人尽皆知。到了和平年代,朱德以身作则,在衣食住行方面自奉勤俭。建国后,虽实行军衔制,朱德却从不领元帅的工资,主动要求降薪,自行降低生活标准,缩衣节食并精打细算,控制开支。1963年,朱德在给女儿朱敏的亲笔题词中写道:“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决反对修正主义,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务,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这三个“勤俭”正是朱德一生的写照,同时体现了朱德要求家人对国家、家庭、社会的态度。

习近平提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就是奉行“德”的光辉典范。立德树人是朱德参加革命后,为朴素的朱家农民家庭家风注入的信仰的力量。正如斯诺所解读的一样,朱德就是“红色的品德”,并把“德”贯穿一生。中国共产党员的信仰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自朱德 1922 年 11 月在德国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就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并把这种信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朱德非常重视对后辈的培养,他说:“我不要孝子贤孙,要的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朱德的儿子朱琦在山西的一次战斗中左腿落下残疾,但朱德并没有给他安排一份舒适安逸的工作,而是让他深入到基层去,成为了一名火车司机。朱德的女儿朱敏,时隔多年与父亲团聚时,父亲并没有让她住家里,而是住学校宿舍,以便更好地工作并和群众打成一片。朱德倡导的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信仰,影响了朱家一代代人。

廉洁清正:教育好子女、过好“亲情关”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纪委的第一任书记,朱德深知处理好大家小家的关系、教育好子女、过好“亲情关”的重要性。他坚持不搞特殊、不谋私利,对亲属讲原则严要求,形成了廉洁清正的优良家风。

朱德给家人规定了“三不准”: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吃、穿、住、玩。朱德治家很严,决不允许亲属搞特殊化。他时常告诫子女要树立自力更生和为人民服务的正确人生观。

朱德的儿子朱琦曾经在战斗中负伤,导致右脚残疾。新中国成立后朱琦转业时,朱德叮嘱他:“必须服从组织分配,不要任何特殊照顾。”按照朱德的要求,在部队已是团级干部的朱琦先是当练习生,后来当火车司炉工和司机,真正从一名普通工人干起来。朱琦严格要求自己,以至于许多和他在一起战斗、工作过多年的同志都不知道他是朱德的儿子。

朱德的女儿朱敏后来谈道:“正因为当初爹爹没让我享受特殊的生活,让我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和工作,才使我今天能拥有普通人幸福的生活和普通人那金子般的平常心。”

外孙刘建初中毕业后,朱德建议他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连里分配刘建去养猪。由于年龄小、力量小,猪食挑不动还洒了一身,刘建一生气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要求调回北京。

朱德知道后,马上回信对外孙进行严肃的教育:“干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养猪也是为人民服务,怕脏、怕苦、不愿养猪,说明没有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服务就不要怕吃苦。劳动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想调回来是逃兵思想。”

朱德老家有个侄孙,不太安心在农村工作,曾几次写信给朱德,请求把他调到北京,都被朱德拒绝了。后来,这个侄孙作为适龄青年参了军,几年后,临近复员时,他请求朱德帮忙在北京找个工作。朱德说:“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带头执行,不能有半点特殊。仪陇县天地广阔,需要你,你要回老家去,由地方组织安排,无论干啥都要干好。”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古至今,家庭始终是安身立命之处,是蓄养幸福的摇篮。家风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家庭建设离不开意识形态的指导,中国优秀红色家风文化是老一辈革命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家风文化,对启示家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引领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风尚构建,推进文明家庭美好家园建设。

欢迎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宣传平台

校长邮箱:fzeswz@163.com

福州第二十五中学

尚德明志·载知致远

图文:柯碧琴

编辑:游青青

审核:董   彬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