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电话号码(斯里兰卡普通工人驻扎斯里兰卡数十载 | 庞吕夫妇:“有爱的地方就是家。”)
栉风沐雨十余载,相濡以沫半生平
踏上斯里兰卡领土的那天,他们不曾想过,自己会在这片土地上度过十多年。
他们是电站建设投产的开拓者和见证者。2009年,随着普特拉姆煤电站的建设,夫妇两人被单位派至电站现场工作。在建设期间,作为一名高压焊工,吕泽莹的一次焊接合格率名列前茅。2014年,燃煤电站的安装建设进入尾声,夫妇二人结束了在电站的工作,这一年也成了十多年来唯一在家过春节的一年。
普特拉姆煤电站建成投产后,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近一半,电站的稳定运行直接关系着斯里兰卡的国计民生。2015年,受CMEC聘用,他们重返普特拉姆电站,成为电站运维成员,两人合力承揽了电站所有的高压焊接工作。
十年如一日,他们在电站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2020年8月17日,外网故障导致三台机组紧急停运。停机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2 号机汽包紧急放水阀门内漏和1 号机锅炉放气阀门内漏。吕泽莹、庞土生两人与检修小组在高温闷热、施工条件苛刻的情况下,连续工作近16个小时直至凌晨,才吃上一顿饭。他们不分昼夜的检修为尽早发电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获得了业主的极大赞赏。

作为被斯方业主——锡兰电力局认可的高压焊工,吕泽莹是确保电站安全运营不可或缺的技术人员。夫妇两人认真的工作态度广受业主好评,也连续三年被评为CMEC普特拉姆燃煤电站项目部的模范员工。
“家是最大的原动力”
究竟是什么支撑了他们十多年的坚守?与家乡隔海相望,与亲人相距千里,业余生活单调乏味,语言不通,生活条件有限,这一切都让驻守海外显得异常艰辛,这也是所有海外人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
有人说是驻外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其实除了补贴家用,对庞吕夫妇来说,只要有对方在的地方就是永远的家,家才是最大的原动力。
驻守期间,他们最挂念的、心里最放不下的是孩子们。
他们共有一儿一女,女儿是1998年的,儿子晚两年出生。他们常年在外打工,姐弟从小就过上了寄宿学校的集体生活,平常寄养在姑姑家。
过早与父母分离并非全是坏处,两个孩子在大人眼里一直以来乖巧懂事,很小就学会了自己做饭炒菜洗衣服,姐弟俩也时常照应彼此,基本不让大人操心。只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引导,两个孩子都没能够好好念书。谈到孩子的问题,吕泽莹竟泣不成声,眼神里充满了对孩子的愧疚和歉意。
作为全电站唯一的高压焊工,吕泽莹几乎全年待命,时刻配合处理紧急故障。为了配合现场工作,休假计划总免不了被推延、缩减甚至取消,那与亲人重逢相聚的满心期待无奈落空。由于疫情影响和电站检修工作的需要,他们没能当场见证女儿婚礼的幸福时刻,吕泽莹也没能与逝世的母亲好好告别。
就这样,他们深藏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默默坚守岗位,不问归期,牺牲了与孩子相处的时光,缺席了家人们的重要场合,以最大限度满足电站工作的要求。
得与失难以兼顾,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电站的稳定运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咱海外打工人,不给中国丢脸”
当被问及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他们犹疑了一阵,腼腆地说道:“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们压根没想过,我们只是在外打工的普通工人,只知道要好好干,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谈及斯里兰卡工作多年的最大感触时,他们不住地夸奖斯里兰卡当地员工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当地员工对待工作问题有种“死磕”的态度,注重细节,他们会仔细列出处理问题的方案,然后逐条执行直至解决问题。
常年的合作使得他们建立起与当地工程师坚固的友谊,工作之余他们也会互相来往,在回国期间通过微信保持沟通,逢年过节彼此也会送上祝福和小礼物。疫情前期,兰卡工程师对他们国内家人的关心也着实让他们感到内心温暖。兰卡员工非常热情友善,久而久之,他们每天去电站的路上都会和沿途的工人微笑示意。见微知著,两国深厚的友谊就体现在这普通人之间的友好往来。
就是这样一群群的“普通工人”,他们远离家乡、奔赴海外,秉持筚路蓝缕之精神,深藏客居异乡之孤独,身体力行,为一带一路的海外建设挥洒汗水、添砖加瓦,擦亮中国名片。

斯里兰卡小妞:资深岛民,写兰卡最多的中国人。出版7本书,10家网站签约作者。斯里兰卡国营报纸《星期日观察》专栏作者。
曾向斯国总统提问、也采访兰卡商业大咖、和艺术家对话;做过业余模特,平时也是酒店试睡员,住遍锡兰精品酒店。即将出版新书由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馆作推荐序。
点“在看”或“下次一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