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隧道工人的心情说说(什么是普通工人从普通工人到大国工匠!她为地铁隧道“把脉问诊”,成功解决世界难题!)

凌晨12点,随着最后一班地铁缓缓停靠在终点站,上海这座地铁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的“魔都”也逐渐进入梦乡。然而对于何小玲而言,一天的任务才刚刚开始,每晚12点至凌晨3点,她都会默默地穿行在城市的地下长廊中,日常巡查、更新设备防寒防冻、确定施工方案……通过对地铁隧道“精细体检”“把脉问诊”,为千万上海市民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上海大学1993届校友、高级工程师何小玲的奋斗故事,感受巾帼风采——

何小玲,上海大学1993届校友,高级工程师。任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高级工程师、上海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技术负责人、上海隧道建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怀揣热爱,做城市地铁中的一束光

抱着“中国化学的发展会十分可观”的信念,何小玲选择了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前身)高分子化学材料专业。在她看来,当时学校的老师们非常关心、爱护学生,留给了自己一辈子的美好回忆,也为之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993年,大学毕业后,何小玲成为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员。入行最初两年,她都在办公室里从事科研工作。由于工作需要一直和工地打交道,渐渐何小玲发现材料的价值就是体现在应用上。于是她主动向领导提出建议,转到了施工一线,专注于隧道维保工作。

何小玲大学毕业照

从化学领域转战隧道维保,对何小玲而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为此,她积极考取项目经理资格、学制图画图、备战各种专业证书,从现场的摸爬滚打中实践探索,提升自身能力。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当人们进入梦乡时,何小玲团队才开始抓紧时间进入隧道区间,巡查轨道、发现问题、拾遗补缺,为地铁新一天的运行做好充分准备。“每天的工作点都要在一周前就排好。”何小玲说。

工作中的何小玲

除了颠倒的作息,隧道里长年闷热、氧气不足的环境也是需要面临的挑战。一次隧道内部抢险时,何小玲就曾因氧气不足差点昏倒在工地·。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打倒何小玲,反而使她愈挫愈勇。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何小玲带领团队累计在全国26个城市完成了500余次应急救援任务,多次避免了基坑和隧道渗漏坍塌等重大隐患事故的发生,为城市地下安全保驾护航,被誉为业界的“护隧先锋”。

何小玲(右一)工作中与同事交流

不惧挑战,凭过硬技术破解世界难题

工作中的何小玲,既不怕困难,更敢于向技术难题发起挑战。组建上海市首个专业从事维修保养作业的团队,推出“全产业链工艺新模式”,实现地下工程维保系统的全过程精细管控;研发MJS高压喷射加固技术,为城市生命线工程和敏感建筑物周围进行全方位加固提供了可靠保障,填补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创立何小玲巾帼创新工作室,首创“微扰动”工法,解决了软土隧道沉降变形的世界难题,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路走来,一项项成果记录着何小玲砥砺奋进的坚实步伐。

何小玲做客东方卫视节目

2022年,上海地铁运营里程突破800公里,跃居世界第一,地铁线路日益变多、变长,也让检修任务更重。因此,何小玲和团队着手构建起全生命周期数字管理模式,创新城市智慧运维服务体系,让城市交通大动脉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如今,这套由实践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地铁运行“上海方案”,已走出上海、走向全国。

从业三十年,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何小玲靠着自己的“性格脾气”蹚出了一条长路。她常说,自己是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的。“工作是什么?其实就是为了生存。但是事业是什么?事业是自己想去工作,而且在工作的时候还特别开心,每次完成一个任务,你都觉得这是一种成就,这才是事业。”未来,何小玲将继续坚守初心,与星辰为伍,守万家灯火!

欢迎使用微信搜索,关注“上海大学本科招生”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获取更多招生信息,领略上大别样美好!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上海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

本文素材来源:上海大学官微、中国妇女、伴侣杂志等

图源:中国妇女、伴侣杂志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