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对社会的影响(普通工人穷吗城郊的农民富了,企业的工人穷了,是自身的原因,还是社会的问题)
城市郊区的农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因为近些年的城镇化发展,这些农村基本都建了楼房,有多层的,也有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楼,当然在产权上和城市里的商品房有区别,但是本村人拥有,居住合理合法,住进来的村民多是村里规划,拆迁搬进来的,拆了一套老宅,换了两三套两居室或三居室,也有条件好的买一套住房的村民。
这些农村临近城市,交通便利,生活与城里人无异,买啥都方便,去哪儿懒得开车,打车乘公交扫单车也很方便。
城郊的农民有房住,有车开,重要的是人家基本没贷款。因为他们普遍没有正式工作,买房也贷不了款,当然有做生意的,开办工厂的农村人会有银行贷款,这意义不同。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工人却越来越穷了。企业也有集资房,声称比市场价低多少多少,也帮工人办理公积金贷款,听上去很好,但是未来的二三十年似乎被上了枷锁,遇到好的企业管理者还好,能够实打实地涨工资,减轻还贷压力,遇到不好的企业管理者,不顾工人身体的超时加班,克扣工资等等,工人也不敢辞职,因为要还房贷啊!在外面用商业贷款购买商品房的工人更不敢吭声。
这样的工人看上去有房住,有车开,基本上都有贷款,典型的新型穷人。
梁师傅自幼在城郊农村长大,在九十年代上的技校,毕业分配到这家国有企业,户口也农转非了,当时的发小,初中同学都羡慕不已,说梁师傅吃“皇粮”了。
梁师傅回忆,那时候农村确实很穷,父母就靠种地,每年养一头猪供他上学,上技校要住校,有时家里还得借钱给他生活费。
梁师傅工作了,每月有一千块钱的工资,当时在当地真的算不错的,房价也就是一千块一平米。
梁师傅在发小和初中同学那里充满了优越感,他们在村里的私营小企业上班,一个月也就四五百,那时候他们聚一聚,多是梁师傅花钱。
梁师傅有一种感觉,谈起来也多是抱怨,自从越来越多的工人背负了房贷,企业对工人越来越没有人性。
梁师傅经常听到他们领导说,能干就干,不能干就走。简单的一句话,真的抓住了工人的软肋,即使加班不给加班费,你敢走吗?走了怎么还房贷?即使五个人的岗位,三个人干,还不多给工资,你敢走吗?走了怎么还房贷?即使当地的最低工资,平均工资再怎么增长,你的工资就是不涨,你敢走吗?走了能保证自己马上挣到高工资,还房贷吗……
也许企业对工人的管理,与还不还房贷没什么关系,但确实有许多企业,管理逐渐丧失了人性化。
梁师傅如今已是近五十岁的人了,房贷还没还清,发小多年没聚了,有人组织聚一聚。
在饭店里,大家无心谈及儿子结婚,有儿子的发小们基本上都全款买的房,当然有的是新民居,有的是商品房,梁师傅觉得有点自卑,新民居他也买不起。
谈到一路的历程,条件好的发小,上班,辞职做小生意,做大生意或者办厂,条件一般点的,上班挣钱太少,学技术,找个挣钱多的班上上,不怕付辛苦。
这些经历很普通,梁师傅曾经也想过,因为他早就看出来了,在他们企业上班,工人在收入分配方面一定是弱势群体,一定是受宰割的,他不止一次动过辞职的念头,但是他不敢,至今还是不敢,这或许是自身最大的问题。
梁师傅的发小们虽然最初收入都比自己低很多,但他们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什么对自己来说挣钱多就干什么,当然前提不能违法,这是发小们自身的闪光点。
梁师傅说,他宁可让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栽跟头,也不会让孩子做工人。
梁师傅做的对吗?城郊的农民越来越富有,多是靠自身的打拼得来的,难道做工人就注定会越来越穷,这到底是工人自身的原因,还是企业收入分配或者说是社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