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米拉山隧道简介和历史(隧道普通工人探访米拉山隧道施工:海拔4700多米 两年换三批工人)

中新网林芝8月15日电(汤琪)在海拔4700多米,面对高寒、缺氧的作业环境中,西藏林芝米拉山隧道正在紧张施工中。这一段隧道是国道318线西藏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的控制性工程,建成通车后,拉萨与林芝之间的行车时间将缩短近一半。

近日,参与“喜迎党的十九大·全国网络媒体西藏行”媒体团来到西藏米拉山口,实地探访了米拉山隧道施工现场,了解其施工现状、难度和建成通车后的效益。

米拉山隧道斜井外。汤琪 摄

海拔4700多米的高原凿隧

——施工人员两年更换三批

米拉山隧道位于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相界处。据测量,隧道进口海拔4752米,出口海拔4774米,设计全长5.7公里。

因为海拔较高,来到施工现场,记者身体产生了呼吸困难、头昏脑胀等高原反应症状,当天,隧道外面下着雨,温度较低,不少施工人员正身着棉服作业。

“隧道地处高海拔严寒地区,低气压、低含氧量和低温严寒等因素不仅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还导致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工作效率的大幅降低。”米拉山隧道建设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陈蔚林对媒体解释说,在这里,机器的效率仅有平原低海拔地区的60%。

据介绍,在高海拔作业,施工人员的更换率很高。陈蔚林表示,隧道施工两年多以来,已有三批工人接力作业,此外,有效工作时间一般从每年4月份到10月份,其他时间气温极低,形成冻土,无法施工。

米拉山隧道内工人正紧张施工中。汤琪 摄

隧道出现涌水始料未及

——工人克服高寒环境下的施工困难

进入隧道内,记者感受到机械运作的巨大轰鸣声,施工人员正在为隧道岩壁进行水泥浇铸,这是为防止隧道拱架变形。

据了解,米拉山隧道项目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始料未及的困难。例如,隧道进出口多次出现大变形、涌水情况;隧道斜井施工过程中,最大涌水量达一天38590立方米。

谈及涌水原因,陈蔚林解释说,米拉山隧道地质极差,开工建设以来,隧道主洞地质变化极大,隧道进口围岩破碎,出现几次集中突涌水导致大塌方。

据统计,整个米拉山隧道2016年至2017年间较大施工险情出现了18次,每次停工处置时间平均在10天以上;接下来整个隧道未开挖段落有24个次生断裂带,严重影响工程进度。陈蔚林对媒体坦言,实际通车时间将比原计划的今年9月底有所滞后。

“工人最苦的地方也是隧道涌水带来的。”米拉山隧道建设项目一负责人对媒体回忆说,“工人干活的时候,隧道在漏水,有时候打一个孔,水往外喷三四米远,一喷就是十天半个月。工人们都是全副武装,身穿雨衣,把双手包起来干活。”

但该负责人表示,“在高寒环境下施工,工人们包起来的手过一段时间就冻麻了,他们会在一旁烧一桶热水,双手放在桶里捂热一下,再继续干活。”

记者了解到,在施工人员的努力下,目前,米拉山隧道左洞累计进尺4003米,占左洞总长度5727米的70%;隧道右洞累计进尺4080米,占右洞总长度5720米的73%。

米拉山隧道内工人正紧张施工中。汤琪 摄

隧道建成后的实际效益

——拉萨至林芝行车时间减半 无需翻山越岭

施工人员克服高寒、缺氧的作业环境,为的是给行路者带来更大便捷,对于西藏的公路交通条件来说,将带来实际变化。

“我们这个项目叫国道318改线,实际上是在原线路旁边新修一条路,对交通压力起到缓解作用。”陈蔚林特别指出,每年5月到9月,西藏处于旅游高峰期,国道318经常堵车,这个项目竣工后将对车辆进行分流。

此外,据介绍,本项目技术指标相对原318国道的技术指标得到了提高,纵坡、坡长分布等更加合理,导致行车更加舒适、安全。

“米拉山隧道建成后,拉萨与林芝之间的行车时间将缩短近一半,而且不用翻山越岭,降低了车辆的使用成本,有助于控制物价及提升本地商品的市场竞争力。”陈蔚林补充说。(完)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