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口述沈阳 | 我的家,我的学校和我的工厂

口述沈阳 | 我的家,我的学校和我的工厂(07:24)张玉琴女士,1947年生人,现居北京。采访时,她对我们说,“对于沈阳,有点舍不得。”因为这座城市有她最惦念的亲人,有她童年和青春时代难忘的记忆。她也希望把这些寻常又美好的记忆留给沈阳的乡亲。

【车辆厂的“小舍宅”】

我父亲在沈阳机车车辆厂*工作,伪满时期就入厂了,一直到退休,干了四十多年。父亲是八级铆工,1959年他被车辆厂派去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主要负责舞台部分的施工,被称作“张小锤”。后来看《北京青年报》有篇报道,回忆修建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遇到困难,专门从东北调来一批工人助阵,其中就有我父亲。

*工厂始建于1925年,为北洋政府交通部投资兴建的皇姑屯修车厂。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满铁公司侵占,1935年改为奉天铁道工场。1945年光复后,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接管,改称皇姑屯总机厂。1948年沈阳解放,由军管会接管,定名为皇姑屯铁路工厂,变成国营企业。1958年定名为铁道部沈阳机车车辆工厂。——根据《沈阳机车车辆工厂志》

1959年父亲被派往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

期间在天安门前留影

我们家就在车辆厂附近,白鸟公园南面的工人宿舍,是日伪时期留下的,当时我们都管那叫“小舍宅”*。我就在那里出生,小时候的记忆里就是家里头孩子比较多,我们姐弟七个,父母负担比较重。同学家和邻居家的生活没有太大区别,家家都五六个孩子,六七个孩子,生活水平都差不多。

*位于荆江街的车辆厂职工住宅,是伪满时期为中国工人建造的低矮住房,俗称“小舍宅”。——根据《沈阳机车车辆工厂志》

“小舍宅”那片工人宿舍区面积很大,条件比较差,但是那里的生活挺有乐趣。我记事的时候,家里起码就有五个孩子了,挤在二十平的小屋里,睡在两个炕上。小屋是南北窗,南北炕。炕也改过好几次,有的时候是挺长的炕,后来改成南边一个大炕,北边一个小炕。

车辆厂厂区和生活区航拍图

图片来源/《沈阳机车车辆工厂志》

沈阳的冬天是真冷,晚上一个挨一个的挤着睡,也不觉着特别冷。我记得邻居家,比我小两岁的一个妹妹,因为冬天冷,在外面待时间长了,回来的时候就站在炉子边上,把棉裤都烤着了,都不知道。天冷需要烧火取暖,家里有个站炉子,带烟囱的。做饭的时候也需要劈劈柴、收锯末子、买煤,有好些事情要干。我记得我们经常到车辆厂去收锯末子,一大麻袋,好像才一毛钱,回来烧火用。还有排队给家里买煤。我们就帮着家长干这些事,都是在学习的业余时间去。

【我的母亲】

母亲自幼就勇敢刚强,17岁时与父亲闯关东到沈阳。她不识字,但有天赋,见识广,在子女教育方面非常严格。记得我学的第一个字“张”,就是母亲洗衣服的时候教我的。她拿个大盆坐在小凳上用搓衣板洗衣服,一边用手蘸上水在地上教我认字,“张”“人”“日”“大”“天下太平”……都是这么教的。

母亲体育方面也很强,她给我们讲过,一米多高的墙,她嗖的一下就能翻过去。母亲天资聪明,歌唱得好,什么京戏、小调、梆子都相当专业,我觉得比赵丽蓉强多了。

母亲(右三)年轻时的留影

母亲特别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她没有工作,主要在家里照顾我们。咱们家的孩子们比起双职工家庭的孩子要幸福一百倍。不管多冷的天,放学一进门就有热腾腾的饭菜,别人家的孩子可没这待遇!母亲精打细算,特别会过日子。咱们家人的衣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都是她来做。她做的鞋子,深绿色的条绒面,咖啡色的栽绒镶边,还带鞋襻,市场上都买不来。有母亲的榜样,我们这些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上都非常努力。

困难时期,有农村的亲戚家里闹灾荒,都来投奔我们。母亲一点不嫌弃,都给安排得很好,让他们平安度过难关。

【姐妹弟兄】

我家一共姐弟七个,我是1947年出生的,我上面有两个姐姐,大姐比较文静,手针活做的特别好,给我们做鞋,帮父母做针线活。端午节的时候给我们做好玩的,什么小荷包、小木梳、五彩线啥的,做的特别精致。二姐家务活干得比较多,帮着家里买粮买菜,都是稍微重一点的活儿。

其实家里的活儿我们都有分配,谁负责干什么都有分工。有的负责抬水,还有的负责喂鸡。我负责收锯末、收柴禾、点炉子、收煤。放学回来,我都是提前在学校把作业做完,回来就是完成家里的那点任务。通常做完自己分内的家务我就会撒腿往外跑,因为怕妹妹总跟着我,不能让她抓到。刚有弟弟的时候,大家就觉得这个小婴儿很新鲜。看弟弟的时候就你也抢,我也抢。不想看时,大家就一撒手,把他摔炕上了。

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可算我们这些孩子都睡觉了。父亲还会挨个把我们的鞋摸一摸,有湿的就都放在炉子边烤上,第二天早上热乎的,干爽的,穿着舒服。虽然家里人口多,生活困难,但我们觉得很愉快、很幸福。

【铁路子弟小学】

大姐、二姐比我年龄大个五六岁,她们上学那时候都不交学费。不但不交学费,而且还发课本、笔、纸、小石板。等着我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收学杂费了。但收的很少,一个学期就三块五毛钱。

铁路职工子弟第三小学教学楼

那时候车辆厂这片流传一首歌谣,“铁路学校真打腰,骑着马,挎着刀,专打太平学校*小豆包。”意思就是我们车辆厂的铁路子弟小学比附近的小学条件好,因为背后有强大的车辆厂支持嘛!我的小学是沈阳铁路职工子弟第三小学,毕业的时候改为沈阳车辆厂第一小学。学校环境好,教学楼是过去日本人盖的,上面有一个大圆拱的窗户。教室里都是地板,大扫除时我们都钻到桌子底下去擦。

*原为伪满时期创建的太平中心国民小学校,后改为沈阳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根据《皇姑文史资料》

校长也好,是多少年的老校长。校风好,老师也好。尤其是我们班,班主任老师是师范学校毕业那一批里唯一一个教三年级的,其他分配去的都是教二年级,他可能表现得比较好,还是学校的团支部书记,就教我们三年级。他上进心很强,对我们要求可严了。所以我们班老是优秀班级,各个方面都好,从小就很阳光。

小学的时候义务劳动特别多,我们经常到车辆厂去劳动,从三年级开始吧,老师就带我们去,一个星期差不多去一次。工作就是捡废铁,因为车辆厂废铁可多了,还帮着整理那里的环境。放暑假、寒假老师都得给布置作业,让完成点什么活动。我记得还当过“小先生”,那时候扫盲啊,好多家庭妇女不认字,老师就给安排你负责哪一栋的,多少户人家,去当小先生,教认字。学校里头有小工厂,平时每周都有劳动课,就到小工厂里。我做过那个扁担上的铁链,老师给你下好料,一根小铁棍儿,我负责把它弯一个铁环,基本严丝合缝。我觉得小时候有意义的活动挺多的,参加社会活动也特别多。基本上我上小学就是玩,考试之前我就用石笔,自己拿着书,看看书,默写单词、生字,然后参加考试。

【体育运动】

我从小体育就好,学校也很重视体育运动,条件设施都比较好。学校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有我,田径队、篮球队、乒乓球队、射击队,全参加。

在11中学运动队合影

那时候学校里做广播体操,我是领操的。我从三年级参加体操班,自己拿一个大背心改一个体操服。上初中时,有运动队来我们学校要人,老师把我叫去了,我往那一站,人家就说,“典型的体操运动员”。所以我就放弃打篮球,觉得身材不行,虽然速度很快,但容易挨撞。

到了冬天了,学校还给我们这些爱运动的学生发冰鞋,参加冰上活动。那时候冰鞋什么样呢?——就有一块厚板,底下安个冰刀,用绳子绑在鞋上。学校里就浇冰场,车辆厂家属区和工人体育场里也浇大冰场,大人小孩一起玩。

游泳是我自己学的。以前百鸟公园有一个挺深的坑,一下雨就满了,我们就在那里学游泳。后来那里建了一个游泳池,门票很便宜,才五分钱。把门的叔叔特别好,他告诉我下次来不用买票了。结果我回去就带来了一大堆,弟弟、妹妹还有邻居家的小孩。那时候游泳衣、游泳帽都是自己动手做,后来我女儿的游泳衣也是我做的。

因为家里困难,所以学校组织的活动,比如看电影,订报刊,要花钱,我都不参加。到现在我都不愿意花钱去学东西,因为我自己可以学。我学的还不差。比花钱的学的还要好。

【人生的抉择】

初中我念的是沈阳11中学。上中学我就开始淘气了,因为小学老师管的比较严,到中学就比较松了。那时候家庭环境不好,想上大学没希望的,高中我都不打算上了,所以初中也就不怎么认真地学习。但是,也不能算太差。姐姐小学毕业以后就跑去参加工作了,然后没多长时间又回去上学,学了一段时间后又跑回去工作。这样折腾来折腾去,最后还是去工作了。姐姐的选择对我有一定的影响。

11中学初中毕业合影

1964年初中毕业,之前有过当兵的理想。但老师觉得我在文体方面有特长,动员我考高中,就考了11中学的高中。刚读第一个学期,才三个月,就听说沈阳119厂*招人,我就报名参加考试。体检、面试都合格了,人家告诉我可以参加工作了,我挺高兴的。

*原为沈阳112厂的一个车间,1956年独立出来成立沈阳119厂,对外称新乐电工厂。现为沈阳航天新乐有限公司。

我去119厂参加招工考试,学校是不知道,后来上班了,我就不去上学了。时间长了,老师就派同学到我家里找。我就和他们说我家生活困难,不能继续学习了,我要工作。也向他们表示一下我的决心,我说把书都烧了。其实我没烧。那时候心里很矛盾。

我自从参加工作以后,就天天晚上做梦。梦见自己早上背着书包,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往那边去。是去工作呢?还是去学习?这种状况得有两三年。其实我工作还是挺愉快的,但是这个想法一直在心里,要不要继续读书。11中学有好多同学家里生活都比较困难,听说我辍学了,对他们影响很大。

对我参加工作这件事,父亲挺难过的。他一直对我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我能上大学。但我也知道家庭情况,所以老早在心里就种下了这个种子,要早一点参加工作为家里分担。

【沈阳119厂】

我参加工作以后,分配到总装车间,那里的工作条件很好,军工企业嘛。最主要就是要求我们,安全生产,质量第一。那时叫什么“天天敲木鱼,大事敲警钟。”反正很重视质量问题。

我们厂房很特殊,环境也很好。我们的厂房是密封厂房,无尘,恒温,全国独一无二。每天都是用那个泡沫塑料裹着一个粗绸子,用这种东西打扫卫生。就这么一点一点擦地、桌子什么的。厂房是由我们国家的设计单位设计的,总设计师是一位个头不算高的女同志,我是在很远的地方看见她,有人告诉我,这就是给我们设计厂房的工程师。看着很普通,很朴实,短发,大概有三十岁左右。

我到厂的时候苏联人基本上都撤走了,只听说他们的故事,说是苏联人特别能喝酒,他们有时候就把我们的酒精给喝了,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刚进厂时都是师傅带。我的师傅太优秀了!是个女的,叫张兰英,中专毕业,团支部书记,特别能干。她对我很好,对我要求很严,我们师徒关系也挺好的。我们俩的产品质量、产品外观都比较突出。她大概比我大个五六岁,就像姐姐一样待我。我那时年龄小,特别爱困。下了夜班就睡,一直睡到第二天要上班了。师傅跑到我宿舍叫我,都叫不醒。师傅家里也挺困难,而且离工厂比较远,她要跑通勤,所以很辛苦。我们都是提前一个小时上班,要政治学习,学报纸上的内容。她都是提前到宿舍叫我,一块去上班,学习。

我们车间女职工占多数。大学生很多,还有中专生,我是属于学徒工。当时,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是56块,中专生是37块5,我们第一年是17块,第二年19块,第三年21块。

《华商晨报》关于119厂参与红旗导弹研制的报道

我的主要工作是做放大器,就是绕线圈,做测试。产品不大,大概就像蒸锅那么大。至于这个产品用来干什么,我不知道,也不去问。我们整个厂子的工人就为了一个目标,把好质量关,生产质量放在第一位。

我们一进厂就进行了保密教育,所以在外面和人接触,都尽量避开工作的话题。如果非要讲的话,就说自己在一个普通的电工厂工作。连亲戚们也不告诉,父母知道我在哪个工厂,但具体干什么不清楚。

我们工厂当时属于航天七机部*,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才有人公开讲是生产导弹的。下任务的时候,领导做动员,总是要求我们一定要完成好,要加速,因为全国都在给我们让路。所以,自己心里知道,这工作有多么重要,也感到很骄傲的,但从来不往外说。

*第七机械工业部,简称七机部,1965年从军队系统脱离后组建,主要负责航天工业。1982年,改名为航天工业部。

【工人的文化生活】

沈阳的企业职工文化活动搞得很好,从基层抓起,以小组为单位,以工段为单位,以车间为单位,特别节假日都自己准备节目搞联欢。厂子里呢,以车间为单位选拨节目,然后给大家公演。

在农村慰问演出

我们工厂里面有业余文工团,刚进厂时候我没机会参加。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我参加文艺宣传队。宣传队里的人吹拉弹唱都得会,主要面向农村服务。每个工厂都有对口单位,春天的时候要搞春耕宣传,抓革命促生产,我们就组织到农村演出。到农村去,就是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晚上给农民表演节目。我们的节目大概有十几个人参与,要演两个小时,有舞蹈、小合唱、演唱、器乐、说唱……挺丰富的。我的节目一般就是舞蹈,还有那个说唱,就拿个打击乐器,当当当、当当当,像说数来宝,词都是结合当时的形势现编的。队里有一个人会武功,在舞台上表演戏曲动作,好像是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曲,跟头翻得挺棒的。

口述人:张玉琴

整理/编辑:英菡 杨树

图片提供:张玉琴 张淑芬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