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竹篾编制技术视频教程大全(普通工人打竹篮图片80年代老篾匠编织为生,竹櫈、篮子、竹框样样会编,赶集日挑去卖)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个朴素的年代,没有繁华的街道,没有复杂的人心,人们过着很单纯的生活。八零后的人们,享受着快乐的童年,也深刻记忆着那时的生活。不管是农村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虽然不同,但是都很是快乐。赶集是农村孩子很原意做的事情,跟着自己的长辈去赶集,总能得到一些好吃的。四川成都某村庄大街上,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有大集,这一天十里八乡的人们总是汇聚在这里,交易各种货物,购买生活用品等,好不热闹。集市上各种买卖齐全,在大街的一角里,有个老人正在摆摊,在他脚下3平米的地方,摆满了各种生活用具,而这些精致的东西,都是用竹子做的。

老篾匠的手艺

在大街的一角,老篾匠摆出的各式各样的编织品吸引了很多的人驻足观看。老篾匠人老实,看样子有50多岁。那竹凳子很是结实,外观也很美;篮子很轻便,还有背篓、簸箕、草帽等各种式样的生活用品让人眼花缭乱,很难相信这些东西都是用竹子做出来的。

老篾匠的编织技术很高,竹制品成品也都很精巧,每一件都可以算得上是工艺品了。但是,这些家庭日用品确确实实就是农村人用的,因此大家并不是很关注其艺术性,更多的是关注其实用性。

手艺的传承

很多人羡慕老篾匠的手艺,毕竟这是可以用来谋生的手段。提到手艺,那么我们还是要从老篾匠的家庭来讲。老篾匠姓张,自小家庭就很贫困,父亲种地,母亲做点针线活,一年的收入勉强能够维持家庭生存。老篾匠记事的时候,读过几年书,但是那时候家里孩子多,哪有钱去供孩子上学。于是没读几年书就辍学去当了学徒。

老篾匠同村有个靠编筐为生的村民,有一手编织的技艺,老篾匠也喜欢编织,因此被父母送去当学徒,一晃就是五个年头。老篾匠学成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营生。

生存的技能

老篾匠一辈子没读过什么书,不懂的几个字,只是靠编织手艺来养活自己。多年来,老篾匠自己研究新的东西,因此不断有新品出现。最开始,老篾匠只会编筐,但后来,他所编织的东西种类越来越多,除了筐、篓、篮等家庭常用的这些东西外,还会编织各类的艺术品,如球、小动物等,用的、玩的、欣赏的东西越来越全,他的技能也是越来越高,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在村子里,人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筐的使用,也少不了笤帚、簸箕的使用,那么老篾匠就开始在这些贴近人们生活的用品方向下功夫,编织出多种适合人们使用的工具,这当然会得到大众的喜欢,老篾匠的生意也会好一些。

生意

老篾匠有两个娃,妻子在家种地,还有一双年迈的父母要养,这沉重的担子,只有老篾匠和妻子来承担。

每天早上,老篾匠都会拿上绳子,砍刀等工具上山,将砍来的竹子进行加工,削竹片、打穗子等,做好准备工作后,便开始了编织工作。别看这竹筐、竹篮比较简单,但是要编织起来可就麻烦了。一天的功夫,老篾匠也只能编织几个的样子。

到了赶集日,老篾匠积攒了不少的编织品,终于要出售了。虽然这些竹制品不值钱,但是卖的多了,也能有不少的收入。2毛钱一个篮子,竹框一对要1块5,就这样,大大小小的编织品卖出后,也能赚个几十块钱。这些钱,在当时也算是可观的收入了。虽然不能天天卖,但是每逢赶集的时候去卖,也能有不少的收入了。

虽然大街上生意做的并不算好,但是一天下来赚到的钱,也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也许很多朋友们认为这些就是工艺品,可以卖个好价钱,但在那个时候,这些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工具而已。不要钱的竹子,在山里随处可得,这手艺才是赚钱的根本。现在随着工业的发展,这种人工编织的手艺逐渐消失,还是令人可惜的。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只为传播有价值的三农资讯,帮助更多人,图片和信息来源于网络,请核实真伪,发展项目有风险,请谨慎投资。如有侵权,请提醒删除。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