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负增长是哪一年(普通工人死亡率中国人口正式负增长)
将不定期同步更新此文章,欢迎关注
想知道
//1) 接下来整体人口是增加还是减少?2022年起,已是负增长。
2) 每年总人口大概减少多少人?会出现暴减么?3)不同年龄层的人数分别占比多少?
4)代表购房主力的劳动人口每年将减少多少?
新生儿每年大概减少多少?
老人年每年增加多少?
死亡人口每年增加多少?5)存量的劳动人口将大概流向哪些城市?大部分被哪些城市吸引?
6)每年大概仍有多少人从农村进城?这个还可以持续几年?
7) 人口负增长的话,将带来哪些影响?
这篇文章将解答上面这些问题,如果不喜欢看数据,分析和推理,请直接拉到底看结论。一:每年出生了多少人,增长率如何?
2022年的出生率是千分之6.77,是1949年以来历史最低.
1949年:1275万
1950年:1419万
1951年:1349万
1952年:1622万
1953年:1637万
1954年:2232万(二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婴儿潮,中国第一波婴儿潮)
1955年:1965万
1956年:1961万
1957年:2138万
1958年:1889万
1959年:1635万 ("自然灾害")
1960年:1402万 ("自然灾害")
1961年:949万 ("自然灾害")
1962年:2451万("自然灾害"结束后,中国第二波婴儿潮)
1963年:2934万
1964年:2721万
1965年:2679万
1966年:2554万
1967年:2543万
1968年:2731万
1969年:2690万
1970年:2710万
1971年:2551万(1971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1972年:2550万
1973年:2447万
1974年:2226万
1975年:2102万
1976年:1849万
1977年:1783万
1978年:1733万
1979年:1715万
1980年:1776万(1980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1981年:2064万(50.60后进入结婚生育期,中国第三波婴儿潮)
1982年:2230万(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
1983年:2052万
1984年:2050万
1985年:2196万
1986年:2374万
1987年:2508万
1988年:2445万
1989年:2396万
1990年:2374万
1991年:2250万
1992年:2113万
1993年:2120万
1994年:2098万 (经济不景气)
1995年:2052万
1996年:2057万
1997年:2028万
1998年:1934万 (金融危机)
1999年:1827万
2000年:1765万
2001年:1696万
2002年:1641万(2002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003年:1594万(2003年开始,中国每年人口出生数开始基本稳定)
2004年:1588万
2005年:1612万
2006年:1581万
2007年:1591万
2008年:1604万
2009年:1587万
2010年:1588万(80后进入结婚生育期,高成本导致多数人生一个或者晚生,平均近少生一个)
2011年:1600万(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
2012年:1635万
2013年:1640万(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2014年:1687万
2015年:1655万
2016年:1786万(2016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
2017年:1723万
2018年:1523万(减少200万)
2019年:1465万(持续减少)
2020年: 1200万(断崖式下跌 )
2021年:1062万( 持续续6年下跌,生育率仅1.15,世界倒数第二名,生育率比日本还低,仅高于韩国)
2022年:956万人(历史倒数第二,仅略高于三年“自然灾害”中的最严重的那年,出生率已是历史最低)其它国家的生育率2016年,放开二胎,有显著效果,但是2021年放开三胎,在二胎都很难普遍达到的情况下,未达到预期效果。
最近五年出生人口的趋势:
2017年出生人口是1723万,2022年是956万,最近5年,持续下降,累计下降了44.5%,有点偏快。
远超日本的出生人口的下降速度,日本最近5年,出生人口才下降了22%(从94.6万到36.7*2万)。不看这些数据,现实中问了一下身边的亲朋好友的得到的信息是
1)极少数,超有钱又有闲的生娃最多,达到3个;(根据网友反映:娶了东南亚女生的家庭生娃平均在3个以上)
2)有钱的但是没有足够时间,生2个就停;
3)中产工薪,本来可以生两个,但是没有照顾小孩的精力,选择一个就好;
4)经济不够或生娃观念变化,选择不生;
5)还有单下来的男女。总结:“因为育儿成本高,个人收入预期有限或不稳,加上生娃观念的变化,想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对自己好一点,每个家庭平均少生0.5-1个”。
从经济学上,生娃的投入产出比,下降严重:上一代人,普遍有一个自建窝,前有庭后有院,
到了晚上,大人们也没有啥娱乐活动,工作或生意的上升的空间也有限,或没有,不用额外去思考去挣扎,大部分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基本就达到天花板的顶了,于是造娃成了大人们晚上最大的娱乐活动,
生了娃,也没有教育压力,因为孩子普遍都可以超越上一代的教育水平;也可以随便放养,10几年后就多了一个确定的劳动力,多生就多个。付出低,得到多。
现在就难了,因为起点高了,即使只要求超越自己,这期望也不低;生娃付出的成本就更高的,尤其对于都市女性来说,好不容易起色的职业/事业,一去生娃,很可能之前积累的努力就白费了,生的娃之后,想要培养到比自己更优秀,也贵也不一定,孩子还可能还啃老(会和少生,甚至不生对比,结果绝大部选择少生)
二:每年死亡人口总数的情况?
例年死亡人数与例年死亡率2022年:1041万人
1949年出生人口:1275万(按平均寿命75周岁计算,那么这数字将对应2024年的死亡人口,即"死亡潮"将从2024年开始)
1950年:1419万(即2025年的死亡人口约是1419万)
1951年:1349万(即2026年的死亡人口约是1349万,以下以引类推)
1952年:1622万
1953年:1637万
1954年:2232万(2029的死亡人口约高达2232万)
...(再后面的数字,请参考最上面写的出生人口列表)
统计局公开的近年的死亡人口:
2015年死亡人口: 978万
2016年: 980万
2017年: 988万
2018年: 995万
2019年: 999万
2020年: 998万(根据国家统计局计算得出 2020年总人口是1.41212亿*2020年死亡率7.07%)
2021年:1014万
2022年:1041万人
死亡人口差不多连续6年上升,根据75年前(平均寿命)的出生人口的推算,死亡人口将继续上升,2024年迎来“死亡潮”三:整体人口如何变化?男女比例如何?城镇和乡村人口分别多少?以及它们的变化如何?
2022年底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总人口是141175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85万人。中国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其中男性人口72206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性别比为104.69:100, 男性多了3237万。
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这是新增进城购房潜力者);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黄奇帆认为2021年底已完成约64%城市化,相当国外75%,城市之间已开始进入存量人口抢夺大战。
是因为2020年疫情,大家收入减少而更不敢生,以后会反弹?
并不是,因为2016,2017,2018年和2019年的出生人口每年都在持续下降。每年的出生人口正在较快持续减少,死亡人数却从2016年正在持续上升,
2024年起每年总人口300万-1300万的速度减少。五:16-64岁的劳动年龄的人口如何变化?(购房的主力人员)
从年龄构成看,16至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6.6%;
60岁及以上人口2.8亿人,占全国人口近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近15%。2022年:国家数据
每年劳动人口都在持续减少,
2022年比2021年,劳动人口再减少245万(0-14岁小孩减少820万人,老年人增长了近1000万人)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2019年称:“
80年 2亿2800万
90后 1亿7400万(1983年开始独生子女政策)
00年 1亿2600万这意味着,30年时间内,我们年轻人口减少1个亿。
最新数据显示,去年(2018年)全国新出生婴儿比前年(2017年)减少约200万,而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增加约859万。“就算放开二胎,这都不生了啊。”姚景源表示,在经济学概念里,16岁到60岁叫做劳动年龄人口,也即劳动力。这个区间的人口,大前年(2016年)比前年(2017年)减少约378万,去年(2018年)比前年(2017年)又减少约470万。反映到经济层面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上涨“
4)近年结婚数量如何变化?
图中可见:先是少生不生孩子的家庭在增加,接着现在是不结婚的人数也在增加。
2019年登记结婚947万对,登记离婚415.4万对。
2020年登记结婚813万对,登记离婚433.9万对。
2021年登记结婚764万对(历史最低),登记离婚213.9万对(推出离婚冷静期1个月)
2022年结婚登记683.3万对(历史最低),下降约10.5%,登记离婚210万对(推行离婚冷静期1个月)微信公众号:经济砖家 表明,近年登记的结婚数量也正在稳步下降,离婚数量正在稳步上升,估计2024年两者数量接近一致。
5)存量人口流向哪些城市?
人口增量十强城市:深圳、广州、成都、西安、郑州、杭州、重庆、长沙、武汉、佛山。珠三角、中部和西部各有3城入围,它们更能吸收人,也吸收走了大部分进城人员珠三角是一直制造业的强中心,继续吸青年人,中西部房价性比高+交通升级之后争取到了一些产业,
而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只有杭州一城进入前十.
京津冀城市群,全部10名开外,特一线北京12名之后,天津更是29名之远城市二手房成交数据(资金的流向),也表明主要人口流向房价性价比高的中西部新一线城市,如西安,成都,南京,合肥,长沙.
城市之间激烈争夺不断下降的存量劳动人口的战争,其实早已开始了,争夺失败的城市的周边房子必然先被抛弃。(如北京北边的昌平区出现批量断供)
总结:
1)
新生人口连续6年较大幅度下跌,出生率跌到历史最低,出生人数历史倒数第二,仅略高于三年“自然灾害”中的最严重的那年。
结婚率持续9年下降,
死亡人口差不多连续6年上升(2021年微略下降,2024年或将迎来“死亡潮”)
2022年总人口正式负增长,减少85万。
劳动人口持续10年下降到较大幅度下跌.
农村进城人数不断下降并接近尾声.
2)2024年将开始"死亡潮",每年总人口将以300万-1300万的速度减少。
2022年起,净减人口约以100万/年,不断上升,2024年起,约以400万/年不断上升到1300万/年.
3)2021起劳动人口(16岁~60岁)以500-1500万速度减少,老人占比迅速增加。2017年比前年减少约378万,2018年又减少约470万,2019年又少了447万。2020年估计又少了500万,2021也保守估计再减少500万。劳动人口是买房主力,最近5年已累计减少2000多万,
4)继续城市化,城市化接近尾声:2022年底是已完成约65.5%城市化,仍有农村人口4.9亿左右,估计其中最后的9000万人将以每年约650万递减的速度进城.
5)存量人口继续流向5大城市群。
不过最近10年,大部分人主要流向珠三角和房价性价比高的中西部新一线城市,西安,成都,南京,合肥,长沙等
人口增量十强排名:深圳、广州、成都、西安、郑州、杭州、重庆、长沙、武汉、佛山。
北京排名第12名,城市之间激烈争夺不断下降的存量劳动人口的战争,其实早已开始了,争夺失败的城市的周边的房子必然先被抛弃,即向核心区域收缩。如北京的周边偏远的昌平区,房价腰折以上,出现批量弃供的现象,估计在其它城市也有正在发生类似的断供.
6)发展城市群,既是由于产业链为了提升工作效率而自发形成,也是当下的政策引导.期望形成一个国际级别的城市圈(暂时估计珠三角概率最高)
以上是根据公开的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
根据线下信息,感觉出生人口数更低一些,总人口负增长可能比上面的数据早一年.
人口负增长将有哪些影响?
一块土地上,总人口不会一直上升,会有一个临界点,如果只是小幅的人口下降(暂时下降幅度偏大),对未来未必都是坏事。
无论对待普通工人还是程序员,老板们的旧思路都是:“拉一车,极限地用,不死人就行,用废后,再去拉一车,反正有的是人干",
"由于人性本身的傲慢,所以当人们不能或不敢采用坏的统治方法时,才会勉强采用更有人情味的统治方法"-亚当斯密
现在因为劳动人口下降,招工用时变长,为了不影响工期,
将被迫善待工人,食宿,工资,态度都将变更好.(犹其是复杂的产品,技能需要更长的培训时间.)
也将被迫发展更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力,提升生产力(每次产业的升级,会造成一些失业,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无需过份担忧)对房子的影响
仅是粗略的推算,仅供参考,但是趋势是肯定的。买房的主力是劳动人口(15-64岁)中有需求+有购买能力+未买房的这批人,那么这批人的数量增加/减少多少?
新增/减少人数=进城人口中的劳动人口*这批人的购买率-死亡人口中的有房人口(假设占比是0.5)-老去了无房的劳动人口(假设占比是0.2)-取消买房想法的劳动人口(这个实时变化中,与经济收入有关,与受媒体影响有关)。
2022年底是已完成约65.5%城市化,仍有农村人口4.9亿左右,估计其中最后的9000万人将以每年约650万递减的速度进城.
假设进城的人口中劳动人口占80%(扣除一起进城的小孩和老人),假设这批人80%接下来都去买房了(这个比例暂时没有依据,取一个大概数),那么进城人们约提供416万人(=650*0.8*0.8)新增购房人口,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
2017年的劳动人口比2016年减少415万,
2018年比2017年再减少463万,
2019年比上一年再减少了443万。
2020年比上一年再减少了2681万(这个官方数据的波动有些太大,后续跟踪观察是否修改,感觉是想让大部分好年份减少的劳动人口的数据好看点)
2021年:355万,
2022年:暂时未公布,暂取个500万。
假设老去的,退出劳动人口的这批人中本来有0.2的人想买房转变成不买了。2022年仙逝人口1041万。
那么2022年新增/减少购房人数=6500.80.8-1041/2-500 * 0.2-取消买房想法的买房人口=-204万-取消买房想法的劳动人口。
不过,肯定的是,为了人口的形势更严峻。
接下来的5年,进城人口逐渐减少为零,
同时劳动人口却以更大数量地下降(500万-1500万/年),
总人口净减少2024年起就将以更大数量低下降(300-1300万/年),
在那时候,购房人口将每年800-2800万/年地减少。
近年珠三角和中西部吸收的大量人口,仍在净增长,那么可见其它城市在2021年时就开始负增长,在收缩。城市间的存量人口之争将空前激烈,成功吸收人口的城市将可以保持目前的城市范围,不能吸收人口的城市将不断收缩它们的城市范围。边缘房子将必然被抛弃,甚至断供。
以上是根据公开的数据,线下的有可能更残酷,更快发生,因为发现批量断供的现象在北京的昌平区已经发生了。不过,
当产业升级成功,大众的收入预期稳定且上升,税收上升,出现补贴育娃的政策,或者降低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如住房,教育,医疗,养老,都将有助于出生率的回升。最后引用欧洲经济学家代表萨伊的一句话:“一个郭嘉的人口总是与该国各种产品的总和成比例,什么都不能永久地增加人口,除非鼓励和推动生产;什么都不能永久地减少人口,除非生产来源受损。”
本文完,欢迎关注公众号:fewwordsdone 经济类的时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