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李昌涛:从蓝领工人成长为盾构工程师

全文共1659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技以载道,传承匠心,从一个蓝领工人蜕变为一名技术工匠、工程师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爱岗敬业、不畏艰苦,专注工作、精益求精,传承老一辈建工人的工匠精神,与许许多多的建设者一同,用自己的双手把施工蓝图变成现实,让梦想落与追求落地生根!

我叫李昌涛,出生于1987年,机械工程专业在职本科学历,现任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第五工程公司盾构设备事业部机械工程师,负责企业内所有盾构机设备管、用、养、修“一体化”专业类施工的全面开展。

为隧道掘进中的盾构机更换刀片

2008年,我入职上海建工基础集团,成为一名盾构司机,初出茅庐的我,满心都是征服盾构机这个“地下蛟龙”的热情与好奇。

学徒期间,每天都是被师父“打手心”的“高压模式”,师父看我使用错了工具、换错了零件,往往就是一顿训斥,开口闭口都是“这台设备值多少钱,要是搞坏了赔得起吗”,起初我不理解,甚至会觉得委屈。

后来我慢慢理解了老师傅们对设备的这种爱护,每当成功修理一台设备后,总能在他们脸上读到一种“得意”,这份得意不仅仅体现了高超的技术,更体现的是一份份内心朴素的热爱,追求极致的敬业之情。

我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就是被专家称之为“世界难题”的福州地铁1号线。

下穿闽江隧道示意图

在穿越闽江过程中,因超长的盾构掘进距离导致盾构刀盘上的刀具在掘削风化岩层中磨损严重,掘进“举步维艰”。在当时国内仓内换刀技术还未成熟的条件下,最可行的方式就是人进入仓内进行换刀,但要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的土体塌方风险。

当时的我并没有多想,只有把设备修好的一股劲头,主动请缨第一批进仓。闽江土层地下水较多,我自创自动抽水装置,通过水位稳定掌子面压力,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仓外土体塌方的风险,并且还设计出能够从多个方向稳固刀具的夹具,既方便刀拆除和具更换,又提高工作效率,从一天换3把刀具提升至一天换8把刀具。

自福州地铁项目开始,挑战便成为了我职业生涯的常态,在发现、解决施工问题的过程中,我也通过考核,成功加入了陆凯忠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团体对我意义非凡,前辈们将工作视为事业的强烈责任心和非凡使命感深深影响着我。

解决德国专家也没发现的问题

2019年,国产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江浦号”首次在上海应用,需要根据地层情况对盾构机进行改造并增加气压平衡系统。

当时的改造由我牵头负责,这也是我第一次负责大型设备的改造,起初我对自己的技术设想和绘制的图纸还有些不自信,经常请教陆凯忠老师,他也非常重视并多次组织工作室成员召开专题会议,在前辈们的支持下,我们反复论证、共同实验并改进了部分图纸。

最终我的设计和改造成果均通过了业主专家组的论证,我忐忑的心也总算是放下了。后期我们施工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也与同期进口盾构机作比较后发现相差无几,并且在操作适用性上还更加便捷,证明我们改造的气压平衡系统属于行业内先进水平。

2022年北横7标项目,我在对德国海瑞克15米超大直径盾构机例行寻查时,发现齿轮油损耗过高。我立刻向厂方指出可能存在的故障,但德国专家却认为是自然损耗,禁止拆开任何核心部件。

通过实验,我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并说服专家将驱动观察仓打开,发现存在明显的油品乳化情况。这次德国专家也不得不承认,是因他们安装时的疏漏,导致的密封损坏,并及时进行了修理。这件事后,我明显感觉到德国专家对我们的态度不再傲慢,而是尊敬。

现在,我也已经带出很多徒弟,在一线岗位上会大胆启用新人,和他们一起交流技术,在碰撞中获得新知。面对新员工的畏难情绪,我都会告诉徒弟们,人要在事上练,只有一线奋斗的实战经验,才是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的最佳“磨刀石”,才能将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工作本领。

我是一位来自江苏连云港的外来务工人员,从一个蓝领工人成长为一位工程师、一名工匠,得益于上海建工的广阔舞台,得益于良师益友的点拨培养,也得益于长期分居两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未来,唯有将企业使命、岗位责任以及家人的爱扛起在肩,在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上海建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