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平凡却也伟大的工匠们,造物的人是谁(令人讴歌的普通工人平凡却也伟大的工匠们,造物的人)

平凡却也伟大的工匠们,造物的人

最近几年有一个词非常流行,叫“匠人精神”。甚至一度,这个词被营销到有点滥用的地步。从做蛋糕、做餐饮、做茶叶、做服装到做手工艺品、剪头发什么的,都喜欢在广告等营销手段中标榜自己为匠人。与程序猿、材料狗这种自嘲自谦的词不同,匠人显得高大上的多。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每个职业,和每个从业人员,都适合使用这个词。在我看来,匠人值得是用极度负责的精神,把本职做到顶尖的人。今天想聊的这本书,就是一位匠人写的。不过,他并不把自己比作匠人,而是像书名那样,叫做《造物的人》。

书的作者叫小关智弘,是日本作家和工艺大师。他1933年出生于东京,从东京都立大学附属工业高中毕业后,于1951年开始在东京大田区内的町工厂工作,同时写作。他在工厂一线工作了足足51年,将自己的丰富阅历和感受写成了这本书,生动地展示了“世上没有无聊的工作,只有把工作干得无聊的人”这一理念。在书里,作者讲述了他担任车工的经历,还讲述了他所接触到的其他职人的造物故事:制作超高精度标准原器的大师、获得慕尼黑国际工匠技艺博览会金奖的日本刀铸造师、制作新型活动偶人的第八代人偶师、当选为“现代名工”的江户切子制作师等。这些职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匠心造物,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中,不仅掌握了精湛的技艺,还收获了有意义的人生。看上去这本书仿佛只是在跟你讲述作者在工厂削铁的生活,其实不然。与其说这是一本工艺记录手册,倒不如说这书是作者对自己50年车工生涯与对行业思考经验的总结。

个人认为,在书里,作者提出的对待工作的三个观点,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是积极思考。书中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给机器加上人字旁后再工作。其实意思就是,在工作中发挥主干管能动性。他指出,“说起工业制品,人们会想到是由机器制造的,因此认为无论由谁来操作都一样,实际上并非如此。我认为,日本优质工业制品就产生于工人们专注于工作的瞬间。”人要做更需要人做的事,无论机器和机器人多么优秀,终究是供人操作的工具,绝不能反过来操纵人。机器是冰冷的,没有感情,加上人字旁,便有了体温。有体温的人,就有喜怒哀乐,就有爱恨情仇,就有逆反,就有执拗。你可以想象它是一个懵懂的孩子,一个愣头青,一个脾气很坏的老头,如此,很多时候,你不能硬来,更不能胡来。只有人和机器的完美配合,才能造就精密如艺术品一般的零件。

是追求卓越。作者认为,只有从心底里喜欢,并且长期坚持,追求卓越,才有可能成为行家里手。小关智弘亲手制作过的零件机械各式各样,包括直径从两毫米到两米、重量从一克到数吨的等等。小关智弘非常善于发现工作中的乐趣。比如:一颗小小的螺丝也有个性和艺术感?靠一个工件环游世界?町工厂里也有“整形医生”?许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人和事,都为看似枯燥的每一天带来了新鲜感。在他看来,铁也有生命。只要穿上工作服,看着铁屑像刨花一样从车刀下咻咻地生长出来,心中的烦恼就能一扫而空。作者说,在日本精密仪器的顶级制造商三丰仪器株式会社里,只有一位能称得上“师匠”的人物,甚至名片上也写着“师匠”二字,在这家公司,只有技能特别优秀的技术人员才会被授予这个称号。这是工人技术等级中的最高级,和知识分子中的教授至少副教授享受一样的待遇,也是对工人们一生不懈努力的最高奖励。

第三,是找准定位。作者指出,当工人,就一定要知道,与艺术创作不同,工业产品追求的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无差别,不允许存在所谓的个性。“技艺能体现在产品上,产品制造者的个性会体现在生产过程中”,而作者曾经不明白这个道理,一直期望别人看到一件产品时,一眼就认出是他的作品。当发现这个误区后,他工作的时候就轻松了许多。“我醒悟过来,发现这正是造物的难处。”书名《造物的人》,大概是作者对工人角色的定位,可以在工艺上创新,不停地制造乃至创造,但不能标榜自己,要隐姓埋名。这便是工匠精神。而这种精神,早就隐藏在莫高窟的壁画里,万里长城的一砖一瓦上。

这本书从作者亲历的角度出发,让读者明白不管是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有这种精神,这样才不会觉得工作令人无比烦躁。能拥有执念的人都是幸福的,在工厂削铁听上去并没有什么趣味,可就是这些充满激情和执念的工艺师们造就了这个世界。比起那些迷茫又浮躁的人群们,他们默默地过着自己坚定又有意义的人生。那些多年的经验、笔记、感悟背后有着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真诚地热爱,执着地坚持。就像作者说的:世上没有无聊的工作,只有把工作干得无聊的人。如果你对当下的生活感到迷茫,不妨打开这本书找找答案吧!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