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厂工人(长安汽车普通工人车厂工人「变形」记)
在可见的未来,智能制造工厂的技能人才,将一改往日重复操作的刻板印象,成为懂得设备、具有一定技术知识兼具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人才。
产业变革下,车厂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汽车向新四化转型,汽车制造人员需要掌握智能、电动相关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另一方面,随着汽车制造自动化率日益提升,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一般的操作能力,还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操控和维护好工业机器。
为了研究预测中长期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转型轨迹,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汽人”)在今年启动了《关于汽车企业在新生态背景下技能人员岗位和能力的转型研究》。近期课题组成员密集调研了多家企业的技能人才专家和HR,笔者从中梳理了在迈向工业4.0的过渡期,各车企在机电维修领域的一些发现、思考和实践,与读者共享。
从关注人到
更关注人与设备的“互动”
江淮汽车车间主任金晓东向中汽人表示,他们在实践中发现一个新课题——传统汽车产品的质量和人员操作关联较强,但在自动化工厂中,质量受设备的影响更大,一些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往往由设备不适或不佳造成。该工厂在质量管控上,除了关注员工的标准作业,还会重视设备的数据波动。金晓东认为,员工是否“懂得”设备以及保养设备的能力,直接决定设备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
举个通俗的例子,两辆同样的新车交给老司机和新手司机来开,两者的使用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前者越开越好,而后者故障多多,原因是新手司机不知道如何有效使用和爱护好汽车。
为了使设备稳定舒适地运行,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该工厂从关注人,转而更关注“人与设备的‘互动’”,对员工的要求也从懂操作向懂设备转变。金晓东认为,操作工如果掌握了设备的底层逻辑、构造原理和维护保养的方法,将大幅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保持设备运行的平稳性。通过提前保养设备,可以将故障发生的频率从一天一两次降低到三五天一次。
此举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修,将维修通过保养的方式前置,达到防患于未然。主动维修的好处还在于,能提高一线操作工的岗位价值。操作员从持续做同一个“枯燥”的动作,到学习设备的底层程序、维护好设备、提高产品质量,这项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获得感,还能提高岗位的吸引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把员工培养为多能工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金晓东看来,承担多个工序或多种设备操作的多能工,懂得设备运行的底层逻辑,就可以进行一些初中级的故障排除工作,基本能解决百分之六七十的现场问题,从而节约维修时间,降低维修成本。
其实多能工“一专多能”的培养在车厂已经蔚然成风,有总装车间主任表示其班组的多能工占比目标是达到50%或者60%以上。还有专家表示,鉴于自动化设备有共性和特性,在“一专”的特性基础上,建议车企在“多能”的共性部分多增加一些基础性培训,这样培养出来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可以在冲焊涂总四大车间灵活流动,甚至可以在制造业内流动,有利于扩大工人的就业范围,开阔工作前景。
技能和技术人才
在通道上或将交叉和重叠
提高技能人才岗位价值,盘“活”技能人才,还可以通过“向上探”的方式。比如除了常规量产车的返修,维修人才还可以参与到新车型的试制中去,根据需要开个模具件等,目前这部分工作由第三方服务商或各车企技术中心的研发人员完成;又如目前电气相关岗位主要由电气工程师负责,未来高技能人才可能会成为这些岗位的补给。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对技能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未来技术和技能人才的边界将日益模糊。对于未来的技能人才,除了具备基础的操作能力,还需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一些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已经在往技术人员上靠拢。有专家预测,技师及以上的技能人才未来将和技术人员在晋升通道上交叉或重叠。
东风公司就提出加强技术技能人才转型的思路,实现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融合互通,发展具有综合性的能力的人才。一方面,提高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从高端技能人才(高级工以上)着手,加强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学习,鼓励技能人员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提高技术人才的技能操作水平,鼓励工程师通过培训考取高级技师证,目的是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为其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加码。
由此预测,在可见的未来,智能制造工厂的技能人才,将一改往日重复操作的刻板印象,成为懂得设备、具有一定技术知识兼具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人才。
缺口正在增大
警惕维修人才断层危机
随着汽车制造逐渐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大量工业机器设备进入汽车工厂,这给机器维护和保养的人才从数量和素质上提出新需求。机电维修工将成为未来技能队伍的主力军,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
但是,目前车企的机电维修类技能人员存在缺口,甚至面临断层危机。据中汽人调研,原因在于——
一方面,增量人才和后备力量不足。产业升级下,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系统运维员等新职业培训内容亟待创建和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相对滞后,毕业生到企业后仍需要通过再学习才能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而在现实中,技能人员社会地位不高,叠加行业吸引力不强,新兴劳动力进入制造业意愿低下。
另一方面,存量人才的能力与行业发展不相匹配。机电维修涉及数字化等前沿知识,目前专家型人才严重缺乏。现有维修大师普遍水平高,但基本从事传统岗位,掌握的技能不符合当下岗位需求,大师年龄大、再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转型不易。同时由于后备人才不足,师带徒传承也面临困难。
由于机电维修人才不足,目前大部分汽车厂新设备的维修工作主要依托外方提供服务,维修及时性差、成本高。为了在维修上降低成本、掌握主动权,自主维修将是车厂未来的方向,为此行业需要培养更多的机电维修人才,以适应发展需要。
充分发挥团队效应
优化配置高技能维修人才
毋庸置疑,培养更多的高技能维修人才是行业发展的要求,那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样的人才越多越好吗?
金晓东认为,高技能维修人才在一个企业并非越多越好,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发挥团队力量。目前一个车间的维修工大概占到5%~10%,这些维修人才如何分工、如何进行梯队建设,从而发挥更大的团队价值,更为关键。
一个团队里所有人的能力都强,一是不现实,二是成本太高,三是还需要人去做基础事务。在一个团队里,大师可能会更关注于指导和带新人,其他人则各自发挥所长、各有侧重的完成整个团队的任务,这样更具可行性。
至于如何分工协作,金晓东建议企业可以做好维修人才的分级分类工作。比如基于现场维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重大故障——从未出现过的异常状况,可能所有的维修大师都需要上阵;第二类是常规故障,大多数维修师都能搞定;第三类是除去前面两种被动维修外的预防性主动维修,可以交给众多一线操作工,他们基于对设备底层逻辑的了解,在日常工作中保养设备,即在做隐形的维修工作。
团队任务的完成更需要团队的力量,这一点得到了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大师刘源的认同。他表示,机电维修设备和板块纷繁复杂,对人员的能力和知识面的要求较高,而每个人的能力是局限的,且各有长短,只有团队协作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应对转型
加速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维保人才
有车厂机电维修负责人向中汽人坦言,随着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新技术层出不穷,比如程序控制、仿真技术等,目前操作人员亟需学习这些技术、理论、原理,才能胜任设备维修的工作。“虽然目前技能人才动手能力很强,但是专业知识尚不足以支撑其操作能力的提升,是目前最大的痛点。”该负责人表示。
根据中汽人调研,机电维修工(维修电工和机修钳工)相对紧缺,该工种的人才来源以高职院校为主,生产线上四大工艺中员工转型为辅。
为了加快机电维修人才培养,目前长安汽车正在跟学校合作,在高职院校开设机电维修专业班,前置人才培养计划。
还有车企透露,高校和企业教育培养工作跟不上实际需要,校企间存在培养断层且企业资源不足,造成人才培养成本过高。在此情景下,一批智能制造企业迅猛发展,替代职业院校填补了当前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缺乏的空白。比如,莱茵科斯特中德产教融合服务专家针对企业缺口和需求,进行技能人员模块化培养和技能认证,取得一定成效。
中汽人在调研中获悉,目前针对车厂机电维修工的其他培养方式还包括,一是利用现有劳动模范(机电大师),每年分期培训机电维修队伍,学习设备的日常维修来训练队伍;二是成立实训基地,将机器人作为训练材料去拆解、学习、演练;三是参与技能比赛,鼓励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公司竞赛;四是挑选技能苗子,专项送培,提升潜力技能人员在机器人、智能化设备等紧缺岗位知识水平;五是请设备厂家的技术员到工厂做技术交流和学习。
总之,应对维修人才短缺,助力技能人才转型,各汽车企业不遗余力,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加快人才的培养,以支撑行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