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辉山乳业事件引发的财务思考(辉山乳业普通工人工资辉山乳业到底有没有财务造假?何方监管机构应该向公众出具辉山乳业财务造假的报告?)

由于辉山乳业是在港股上市,大多数境外上市的公司都通过VIE架构来搭建企业的组织。

也就是公司注册开曼群岛等低税率地区,运营的主体公司在国内,上市的地方却是在香港。

这就会造成一定的监管脱节,国内的证监会能管得着,但是没有权限管。香港的证监会有权限管,但却管不着。

最后一旦涉及上市公司的违规信息披露等事件,香港联交所也只能勒令公司退市,我们A股好歹证监会还会介入处罚。

目前没有任何官方的文书公示辉山乳业存在造假的事实和金额,针对辉山乳业造假的判断都是基于媒体的报道和浑水的调查报告,唯一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辉山陷入债务危机。

虽然如此,并不影响对辉山乳业财务报表存在造假的认定,因为有些事情很清楚,普罗大众都能形成共识。

收入

辉山的收入到后期主要由奶牛养殖、液态奶、奶粉这三大块业务构成。

其中奶牛养殖业务主要是挤出来的原奶一部分给自己公司加工液态奶和奶粉用,一部分卖给其他乳品厂家。

浑水的调查人员从国家税务局得到辉山下属4家子公司报税收入,相比于他们披露的收入数据,工商局申报的收入降低了36%。

辉山对外公布的平均每头牛每年产奶量为9吨,这种年产奶率和奶牛生存在环境密切相关,越舒适通风的环境越有助于产奶。

然而,调查人员却发现,辉山的多数养殖场出现脏乱差的情形,其年产奶率却远高于平均水平,位居世界发达国家之行列。

除此之外,浑水还通过网络爬虫的技术抓取辉山的乳制品,在京东、淘宝、苏宁等网站上的交易记录,结果却发现,辉山的销售量和蒙牛、伊利的差距多达1500倍。

这些问题都可以间接反映辉山的收入存在造假的行为。

成本

辉山的造假主要是在奶牛牧草苜蓿上做文章,最终也因为苜蓿被浑水的指控坐实。

辉山宣称自己的苜蓿自给自足,因为自己种苜蓿,不用到外面采购那些很贵的苜蓿,自己公司的成本较低,所以毛利率就可以和别的公司拉开差距。

浑水通过调查发现,辉山常年向国外的苜蓿供应商采购,并且有在辉山农场的照片为证。

辉山种植苜蓿的辽宁地区,在2013年发生了水灾、2014年又发生了干旱。

并且按照辉山自己公布的乳牛数量,从2012年到2016年,泌乳牛的数量和产奶量增加了3倍,但每头牛每年吃掉的苜蓿却从2.3吨下降到0.9吨。

这种不吃草、光产奶的奶牛上哪儿去找?

最后,辉山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有从外面买苜蓿,但是不多,每年只有10000吨。

究竟是怎么造假的?

成本核算方法

打开辉山的利润表,发现一个特别奇怪和拗口的科目,叫“于收获时按公平值减销售成本初始确认农产品产生的收益”。

根据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与此相反,香港适用的是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生物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

很显然,辉山国内企业做的账是用历史成本的,而披露在香港的公司年报,要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调整。

这种准则的差异就给了辉山报表腾挪的空间。

举个例子,假设今天辉山收割了10吨的苜蓿,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每吨能卖到1100元,而将这些苜蓿从草场运到奶牛场还要发生每吨100元的运费。

那么这批存货的入账价值就是(1100-100)×10=10000元,这就是按照公允价值入账。

然而,种植这些苜蓿本身会发生一些成本,如种子、人工维护工资、土地摊销等成本。

这些成本总额根据总的苜蓿种植面积得出平均亩产成本,假设这10吨的成本是8000元,这8000元就是国内会计准则规定的历史成本。

这样,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之间就会有个差额2000元,这个差额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拗口的科目。至于具体叫什么无关紧要,境外的会计报表都可以自创一些科目,名字千差万别。

这里就以“那个拗口”代称,以免看了想睡觉。

可以这样设想,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存货计算出来的毛利可以反应企业的商品竞争力,从市场上以公允价值买来一批存货,经过加工卖出去,能产生多少的附加值

而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存货,反映的是企业真实赚了多少钱。

这两种存货计量方法对于评判一家企业的主营业务能力孰优孰劣,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公允价值的波动不是企业自己能掌控的,只有剔除掉公允价值的波动才能正式反应企业自己本身的经营能力。

而辉山在宣传声称自己的毛利多有优势,其实是站在历史成本的角度,因为他们“那个拗口”的金额占经营利润的比例很高。

高超财技

了解成本核算的方法之后,再来看辉山乳业如何展现报表财技的。

首先他们对外宣称苜蓿自给自足,事实上是大部分从外面购买的。

那么辉山造假的核心步骤就是把外购的苜蓿伪装成自产的,本来一年消耗的苜蓿有2吨是自产,8吨是外购的。

现在他们对外宣称这10吨都是自产的,就可以充分利用自产的成本明显低于市场价格,来推高毛利率。

下面表格通过模拟辉山成本的造假过程,数字仅仅是假设,目的是为了说明把外购的苜蓿变成自产苜蓿,会对毛利率产生什么影响。

从上表的F行可以看出,苜蓿变成全部自产之后成本从3400下降到1000,调整前毛利率也从32%上升到80%。

而如果完全按照国际准则公允价值核算存货,毛利率其实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辉山极力地宣传他们调整前的毛利率。

资产

收入和成本的造假必定会引起资产虚增,辉山资产造假的科目包括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存货、生物资产、预付账款等。

其中包括现金的“存贷双高”,常年保持较高的货币资金余额却又大量的借款。

存货增长幅度明显高过收入的增长幅度,配合乳品企业的存货保质期很短的情况来考虑,就更令人怀疑。

还有公司在极度缺钱的情况下,却支付16亿的预付账款来买原材料。这些都是造物造假老掉牙的线索。

浑水针对固定资产中奶牛场的建造成本展开分析。

按照公司IPO文件,每个奶牛场计划投入的金额是0.45亿元,浑水通过2014-2016年现金流量表中“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付款”科目的金额,扣掉估算的其他非奶牛场支出的金额(厂房、运输设备等)。

再根据这3年公司公告建成的奶牛场数量,推算出报表中每个奶牛场投入的金额为0.9亿元,以此来指控辉山虚增奶牛场资本支出达17亿元。

辉山发布澄清公告中提到,这些“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付款”支出的款项包括未来我们还要建造的22个奶牛场而发生的预付款项,所以用“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付款”来推算已经完工的奶牛场的平均建设成本是不对的。

这条反驳倒是有道理的,不愧是毕马威首席合伙人出身的财务总监

但还是解释不了为什么那么多脏乱差、有些根本没动工,甚至有些只有奶牛的模型的奶牛场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

浑水还指控辉山董事长通过隐瞒关联交易侵吞公司1.5亿资产,短期借款上升导致流动性严重不足,经营活动现金流严重和净利润不匹配等。

尾声

辉山财务造假至今已完全落幕,审计机构毕马威因为没有官方的处罚文件,也无从追责。

辉山虽然嫁入了新的婆家越秀集团,但是仍然是一家农业公司,在我们评述的造假大案中、獐子岛、蓝田、绿大地、辉山乳业都是农业公司。

农业股的财务透明度造就了其造假频频发生的局面,辉山还会有续集吗,敬请期待……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