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拉面与日本拉面的区别(普通工人吃拉面吗为什么原产自中国的拉面,却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符号之一?)
开头注明:本文是《拉面:国民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的读书笔记。
如果你稍微看过日剧、日本动画的话,就会看到主角吃拉面是经常出现的场景之一。
比如《深夜食堂》中那碗抚慰人心的拉面。
《爱吃拉面的小泉同学》中对拉面异常狂热的主角。
还有《火影忍者》中,主角鸣人一次可以吃几十碗的一乐拉面(话说之前一乐拉面在北京有限时店,去品尝过后,怎么说呢,就很普通的日式拉面的感觉)。
拉面仿佛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符号,跟随日本文化输出,从本土走向世界。
问题来了:拉面,从它的日语发音(Ramen)就可以得知它的来源:日式拉面的故乡在中国,那么这种饮食又是如何一步步日本化,最终成为日料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成为日式饮食的象征呢?
其实这个过程既包含近代以来中日之间复杂的纠葛,也有二战后美国如何用粮食控制日本,以及日本在经济腾飞后如何重新改造,进行文化输出的全过程。
中华面的传入:折射出的中国屈辱史和日本工业化史
1851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几艘军舰进入日本海域,从此日本结束了两百多年的锁国状态。之后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少欧美人也来到日本寻找发财机会。
开启日本国门的美国海军将领佩里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中国商人进入像横滨、神户等这些被允许开放的港口城市。
1871年《中日通商章程》签署,中国移民在日本获得了合法经商的机会,中餐馆在日本也开始扎根。其中,一道叫做“拉面”的料理凭借其类似快餐的定位,迅速成为中国餐馆菜谱里最常见的一道菜,当时这种料理的主要顾客群是中国工人、学生和商人。
如果说当时拉面只是局限在中国人聚居区,之后一项政策的实施让它从中国走了出去。1899年,日本政府取消了外籍人士居住在特定区域的法规,中国餐馆也从华人聚居区走了出来,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南京面。
如果说上面是促使拉面在日本流行的火花,那么接下来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获取的大量赔款就是助燃剂,帮助拉面从中国客户群走向了日本普通劳动者。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不仅获得了大量土地,而且获得了大量战争赔款,获取的赔款是1893年日本国家预算的四倍。
如此大量资金的注入,引爆了日本的工业化浪潮,当时日本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等产业都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这种热潮也促进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大量劳动力到城市,催生了对物美价廉、能快速补充能量的食物的需求。这些劳动力发现了中式餐馆中的拉面,这种食物便宜、快捷、能快速填饱肚子,又比日本传统荞麦面更加美味。因此这道料理快速流行开来。
不过因为当时食用拉面的主要是体力劳动者和没什么钱的学生群体,加上“中国”标签,拉面被认为是远不如面包等这些带有“西方”标签的食物高级,这里感叹一句:一个国家的饮食地位和国家地位的相关关系,从拉面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此时拉面还有一个更加令中国人看来有侮辱性的名字“支那面”。
在美国“放纵”下发展的拉面:背后的美国粮食控制阴谋和阳谋
如果说二战前日本拉面的流行,是日本近代以来侵略中国的副产品。那二战后日本拉面的继续发展,则离不开背后美国对日本传统饮食结构的改造,以及涉及的各种阴谋阳谋。
二战以轴心国的失败宣告结束,美国占领了日本。
左为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右为日本天皇裕仁 左为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右为日本天皇裕仁
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尤其是冷战逐渐来临之后,东亚形势发生变化,美国决定扶持日本,不让其受共产主义的影响,重新工业化,作为资本主义的一个样板。
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向日本运输粮食。
当时日本面临的饥荒很严重,1946年平均每个成年人摄取卡路里还不超过800大卡,与之相反,同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其国民每天还能有2400大卡。
如此状态,日本左翼势力不断发展。
为了“遏制”这种趋势,也为了让日本劳动力有充足体力“投身”工业化,美国向日本运送大量粮食,其中小麦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人每一次运输粮食到日本,占领当局都会让日本媒体大篇幅报道,这些报道都聚焦于美国人是出于善心才援助日本粮食的,因为美国没有义务,而且每一次运有小麦的美国货轮到达港口,日本媒体都会公布,用这种方式来提醒日本人美国对日本有大恩大德。
除此之外,占领当局还会举办作文竞赛,标题就是“感激进口食物”,甚至还有一部动画片,名字就叫《跨海而来的爱》,用来赞美美国提供粮食的慷慨。
不过后来披露,这些粮食不是美国无偿提供,而是日本购买的,但是这些都只是历史的边角料,直到目前为止,在日本的历史书中,有关这段历史的记载还是以颂扬美国的慷慨为主。
美国向日本提供粮食,不只是为了抵御苏联的影响,也有用粮食“操控”日本的阴谋。
美国大量援助小麦到日本,造成了日本仰赖粮食进口的局面,也彻底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模式。
规定日本中小学每天一定要有面食、饼干和奶粉;面向家庭主妇这样能决定一家人能吃什么的群体,美国大量宣传食用小麦的优越性,比如能强壮小孩体质,而且还提供菜谱,让日本家庭主妇学习如何用小麦制作食物,包括鼓励制作拉面。
如此一番组合拳下来,日本人使用小麦的人数一路飙升,稻米使用量以及占比一路下降,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从1960年的89%降低到2010年的39%。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在美国的复制下,进入高速增长期,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期间,拉面再次成了体力工人和学生们的主要午餐。
对于那些力求温饱的人来说,拉面是一道可以负担的料理,它也变得越来越流行:1955年到1973年间,尽管日本家庭的食物开销比例下降了50%,但是在拉面上的支出却增加了2.5倍。
拉面以另一种方式,利用美国小麦,来改造日本人使用稻米的习惯。
“酷日本”计划中的拉面:走向全世界的拉面
如果说之前拉面在日本是作为生活困窘、社会下层饮食的象征、那么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拉面随着日本国力提升,国民自信心的增强,在其精心改造之下,逐渐成了日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拉面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复兴和发展,与以下因素密不可分。
首先是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他们没有上一辈人看待拉面的心态,开始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这种食物,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批拉面爱好者,他们会转写文章、建立网站,进一步助推了所谓“拉面文化”的繁荣。
其次是日本政府在推广拉面中的角色。
日本虽比中国小,但是拉面也有地域之分,比如札幌风格、福冈风格的拉面等等。加上媒体的报道,当时日本就兴起了一种名曰“拉面旅行”的事物:拉面爱好者会为了某一种拉面,专门跑到当地觅食。
这种趋势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注意,当时日本不少地方陷入衰落,但是当地正好有独特风味的拉面,于是当地政府就在媒体大量宣传,其中拉面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
如果说此时拉面还是在日本国内受欢迎外,之后名为“酷日本”文化外宣计划的实施,帮助拉面“日本化”,并让它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加快了产业调整的步伐,从制造业大国向文化之国迈进,明确标志就是2010年日本政府设置的“酷日本室”,之后一项政策更是明确,要大力开发文化软实力的六大领域:时尚、内容、地域产品、住宅、观光以及美食。
当时已经是日本国民美食的拉面,在日本人的有意无意间,经过一番改造,就有了越来越浓厚的日本风。
比如有日本厨师越来越强调拉面里蕴含的匠人精神,哪天汤头和面条没有到达他设定的标准,当天就不会营业,面一定要选用日本国产的,用这些外国人对日本的刻板印象来加强日本拉面的中高端定位。
还有就是店名的变化。比如拉面馆不叫拉面馆,而改为“面屋”,有的还会加上日本历史上名人的名字,以示更浓厚的日本风。
此外,店面装饰和店员服饰也改了。以前的拉面店主色调是红色,这象征着拉面源于中国,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拉面馆的主色系就变成了紫色与黑色;店员服饰之前是白色厨师服,头戴中国厨师的锥形帽子,现在变成了日本僧侣的工作服,店员和拉面师傅成了日本匠人的形象。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拉面在外国人的印象中更加日本化,成为“酷日本”的一部分,随着日本的文化输出,到了许多国家。
结语
从来自中国的南京面,到拉面,再到用美国小麦制作出日式拉面,拉面就像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映射出日本近代的工业化历史,生活史以及文化传播史。
正如《拉面》作者所述:拉面不仅是都市生活细小乐趣的缩影,更是观察现代日本社会各个层面变迁的重要标志: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日本对美国粮食的依赖、战后日本的发展、文化的传播,这些都可以在拉面中看到。
最后,感谢你的时间!
参考资料:
1、【美】乔治·索尔特:《拉面:国民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1
2、张梅. 日本对外文化输出战略探析——多元实施主体与国家建构路径[J]. 日本问题研究, 2020, 34(2):13.
[3]于振冲. 浅析日本文化软实力开发[D]. 辽宁大学.
[4]徐静波. 日本"拉面"杂说[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0(1):4.
作者兰初君,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公共领域理论/历史社会学/城市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