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艺作品为什么少了那么多(令人讴歌的普通工人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艺作品为什么少了?)
时下,无论电影电视剧,还是文学小说,讴歌普通劳动者的作品少了。讲古代故事一味是帝王将相,权谋宫斗,才子佳人,家院风流;讲现代故事净是一些富豪老板,香车美女,屌丝逆袭,权贵大佬。与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真实生活相去甚远。
过去,劳动光荣不仅停留在口头上,还落实在行动中。平凡劳动者广泛受到社会的推崇和尊重,掏粪工人时传祥,营业员张秉贵,石油工人王进喜等,成为人们竞相传颂学习的榜样;文艺作品中,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今天我休息》歌颂的是普通农民和民警;小说《金光大道》《乘风破浪》讲述着鲜活的身边故事。
那时提倡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讲究人人平等。官员卷起袖子下车间,工人走上讲台作报告。文艺作品中一般工人题材的全是“伟光正”,普通农民形象都是“高大全”,广大劳动者意气风发,精神振奋。
而今舞台上乱象丛生,有些作品以丑化农民博笑声,少数饰演的农民形象,要么口歪眼斜,要么腿瘸罗锅;一些作品中很难见到普通劳动者的身影,主人公要么腰缠万贯,住别墅豪宅,要么霸道总裁,出手阔绰。涉及生产经营题材的作品,突出的也是一些“救世主”,完全倚仗他们天才式的头脑在推动企业发展,普通劳动者的作用被贬低。
为社会付出辛勤劳动的清洁工、搬运工、保安员、服务员、建筑农民工等职业被文艺作品边缘化。受此影响,社会上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时价值观也出现扭曲,指摘孩子学习不好将来只能扫马路,当搬运工,似乎做这些工作很丢人,而一些不择手段的捞钱行为却越来越被包容。
普通劳动者不香了,文艺作品中的白领多了,蓝领少了,老板多了,工人少了,美女多了,村姑少了,小目标多了,小人物少了。文艺作品越来越精英化,越来越脱离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