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大国工匠》(80后的普通工人大国工匠:80后技术工人能在薄如纸片钢板“绣花”中国搜索2018-04-30 09:35中国搜索2018-04-30 09:35)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有对职业的爱心和恒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也一样可以迸发出极致的美。被称为国宝级技术工人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张冬伟就用手中的焊枪书写出人生的华章。把薄如纸的一张张殷瓦钢,焊接得天衣无缝,是世界焊接领域的一个技术高峰,也是许多电焊工梦想攀登却又无法如愿以偿掌握的技能。八零后的技校毕业生张冬伟工作仅仅十多年,就攀上了这个技术高峰,在这样的钢板上“绣”出了“一朵朵”漂亮的“花”。大国工匠张冬伟。“我就不相信不能降服你!”2001年,张冬伟从技校毕业进入了沪东中华造船公司。此时,公司正在全力以赴准备建造LNG船。LNG船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液化天然气船,它装载和运输的是零下163摄氏度的液化天然气,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与豪华游轮一起被誉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中国第一艘LNG船-大鹏昊。其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件的焊接——液货围护系统的氩弧焊焊接,一般焊接工无法胜任,必须经过特殊训练,千锤百炼,才有可能作业。原来,液货围护系统的殷瓦钢,薄得像一张纸,一滴汗水滴上去,钢板就会被锈蚀。只要操作稍微不当,一张进口的殷瓦钢就会成为废品,一公斤殷瓦钢要十几欧元。一艘LNG船殷瓦钢消耗量,折合人民币五六千万元。当知道要成为建造LNG船的电焊工,自己在技校学的技术根本用不上,必须从头开始学,张冬伟很是沮丧,可是又很欣喜,因为遇到了名师——焊接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和央企劳动模范秦毅。“你不用怕,但必须好好学,好好吃苦头,练就在钢板上能够像‘绣花’那样的本领,就可以成为建造LNG船的电焊工。”师傅秦毅这样告诉他。他牢记师傅的话,暗暗做好了吃苦头的思想准备。果然在一次集训中,他吃到了苦头,但这种苦头是他没有想象到的,每天需要在钢板上连续练习七八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长时间蹲在地上,头晕眼花。他心里发愁,这个样子怎么能够把焊缝烧好?更别说在钢板上“绣”什么“花”了。张冬伟说,那时自己都怀疑是不是真的想好了,是不是真想成为一个建造LNG船的电焊工。但骨子里不服输的他,没有轻易认怂,倔劲反而也上来了,他誓言:“我就不相信不能降服你!”张冬伟悟性好,憋着一股劲、咬着牙,拼命学,流了比别人多的汗,因此进步也一天比一天快。为了尽快掌握LNG船焊接技术,张冬伟跟在师傅身边仔细观察,学习他的每一个焊接手势,连最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有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在加丝焊接时,师傅的双手配合得恰到好处,抬起落下,干净利落。”为了像师傅那样,练好这个加丝的动作,张冬伟在焊接过程中反复练习,寻找添丝的手感,有时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也拿起筷子在空中比划。“更好笑的是,我的两个孩子也跟着我学,拿着筷子在空中划来划去。”公司当时选出的16名焊接骨干中,张冬伟是进厂时间最短的,但就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顺利考取中国LNG船殷瓦焊接G证证书。工作中的张冬伟。国外专家向他伸出大拇指回想十几年前承接LNG船建造,对沪东中华其实是一个巨大考验,国内没有先例可循,国外又实行技术封锁。要想造好这艘“国之重器”,“殷瓦焊接”技术必须首先拿下。那时许多发达国家船厂专家都认为,即使中国有钱,也很难培养出这种特殊电焊工,中国建造LNG船还要等待很久。“船体焊接,需要我们像缝衣服一样,把一块块钢板连接起来,而殷瓦钢焊接就犹如在钢板上‘绣花’。LNG船围护系统就是在殷瓦钢板下面,铺垫绝缘木箱,一旦操作不好,焊穿了,木板就会着火。”张冬伟说,对这项高难度的焊接技术,有个形象的比喻,在钢板上“绣花”,在木板上“玩火”。张冬伟回忆说,当时自己考取G证成为合格的殷瓦焊工时,见多识广的LNG船船东并不相信一个毛头小伙子,能够承担这样的焊接重任。一个负责监管焊接质量的船东代表,从头到脚打量着张冬伟,目光是怀疑的。一个技校学生真的能焊接这样复杂的材料?张冬伟没有一丝一毫的胆怯,而是信心满满开始了焊接。“咝咝咝”的焊接声中,焊缝一寸寸在延长。船东代表不放心,让他停下来,用专用设备仔细检查了几次,不相信他能把活干得这样好。再让他焊几十米试试。一寸寸焊缝又在延长,围着他的国外专家在掂量着他的技能是否真的精湛。专用检测设备数据表明,质量完全符合标准。船东不得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一把紧紧握住了张冬伟的手,又伸出了一个大拇指。短短几米长的焊缝,需要焊接五六个小时,而任何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会导致液化天然气从船舱泄漏,严重的话,就会造成船毁人亡的灾难,直接经济损失起码十多个亿。国外就有船厂,因为不能解决漏点问题,只能放弃建造LNG船。所以,殷瓦钢焊接对工人的技能要求高到苛刻的地步,尤其对焊接工人的耐心和责任心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一条LNG船,殷瓦焊接总长达140公里,虽然90%是自动焊,但还有14公里特殊位置的焊缝,需要焊工手工完成,沪东中华LNG建造团队曾经创造了一项记录,在一个大舱完成焊接工作后,经第三方密性检测为0漏点,这一纪录即便是欧美、日韩那些曾经建造过LNG船的船厂也没能做到。这是中国船舶工业的荣耀。张冬伟与徒弟进行焊接技术分析。书写“大洋上的中国荣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凭借高超的技能,很多人都想成为他的徒弟。可是,教徒弟不是省力的事,又没有什么好处,他可以婉拒或者应付。然而,张冬伟却这样说:造船可以兴国,而且中国要成为世界造船舞台上的强者,就必须要储备更多高技能人才,自己就必须要担当起这个责任。张冬伟在入党申请书中也写下了样的话:“要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竭尽全力。我不能口是心非,只做个喊喊口号的人,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兑现承诺。”如今,张冬伟身边有40余人获得了殷瓦G证等手工焊证书和氩弧焊等自动焊证书,30余人成了多种焊接类型的复合型殷瓦焊工。他们都是经过张冬伟培训或者手把手教出来的,现在都是中国建造LNG船的技术骨干。做焊工不容易,做一名好焊工,更不容易。穿着厚重的工作服,整日和滚烫的钢板、烟尘打交道,尤其在炎炎夏日,光着膀子都嫌热,电焊工却要捂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在五、六十度的船舱里伴着一千多度的铁水“战高温”,就像在铁板上烤着的鱿鱼一般,干完一批活下来时,衣服往往全被汗水浸透,粘在身上异常难受。可张冬伟觉得如果能在上面把“花”“绣”得漂亮,那就是其乐无穷的。张冬伟向徒弟教授焊接要领。有了人才,才能创造奇迹。如今,沪东中华已成功建造了十多艘LNG船,书写了“大洋上的中国荣耀”,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没有艰苦的付出,没有枯燥的坚守,就不会有这些荣耀。所以,这样的艰苦、枯燥物有所值。”张冬伟说。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全国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面对荣誉、掌声和鲜花,张冬伟一次次告诫自己,千万不要骄傲。一个勇士永远不会知足,他渐渐地又有了一个新目标。“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几万米、几十万米殷瓦钢焊接没有一个漏点,才是神工妙力,才是铮铮的英雄,才能说为中国船舶工业建造水平的提高再立新功。这就是我的新目标。”张冬伟坚定地说。相关新闻大国工匠迎来“薪”时代 破“技工荒”如何多管齐下?没进过名牌大学,没有过硬的学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成为各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在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中,一群身怀绝技的“国宝级”技工令人印象深刻。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技术工人数量短缺和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在一些地区,即使是普通技能岗位也有很大缺口。为落实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增强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对劳动者的吸引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国工匠”盼来了政策春风。盼尊重,技术人才呼唤荣誉感“技术工人占就业人员的比重大体上为20%,高技能人才为6%,都是比较低的。”这是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透露的一组数字。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高技能人才占比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数据显示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比高达40%—50%。对比悬殊的数字背后是迫切的现实需求。“目前,就业市场上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都在1.5?2,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非常短缺。”汤涛说。最早从珠三角、长三角传出的“技工荒”,如今已经蔓延至全国,成为不少企业主挥之不去的心病。究其原因,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够高难脱干系。受社会环境、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收入水平偏低,许多青年人不愿意当技术工人。“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电视节目中,哈雷戴维森工厂的一位装配工自豪地告诉儿子。“我们中国的工匠也应该有这种荣誉感,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一位看过《大国工匠》的网友曾如是感慨。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能领军人才肩负着工业强国梦,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正基于此,此次《意见》围绕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等环节,提出增强技术工人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获得感,激发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在构建技能形成与提升体系,支持技术工人凭技能提高待遇,强化评价、使用和激励工作,畅通技术工人成长成才通道等方面做出具体安排。对于高技能领军人才,《意见》还明确提出加强服务保障,提高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等。“这些问题需要统筹研究、综合施策、长期努力。”汤涛说,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政策的推出,第一次把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上升到全局高度,摆在一个重要位置,抓住了技术工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待遇,人才是资本不是成本提高技术工人收入水平,是否会加重企业负担?“技术工人是企业的财富,提高待遇会激发其创造性和创新性,以及开展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在山东科瑞控股集团总工程师刘化国看来,人才是资本而不是成本,真正的人才带来的收益要远远大于成本。“文件意在明确一个导向,即技能激励导向,通过综合施策来解决技工短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对此,汤涛表示,这是一个指导性意见,并不是强制性的要求。《意见》中重点突出了“高精尖缺”导向,提出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强化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而且着重指出“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对于企业来讲,工人技能水平的提升,也会进而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近年来,不少企业都开办了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技能领军人才开展技术攻关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技能人才成长互相融合的活动场所,这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不仅体现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尊重,也为不少企业带来了福利。在北京奔驰汽车公司,作为汽车装调首席技师的赵郁就被誉为公司的“一块宝”。他对公司引进生产的所有车型性能了如指掌,并且能对故障做到快速诊断、迅速排除,练就了一身听声辨车的绝技。以赵郁名字命名的“赵郁技能大师工作室”,不仅立足攻克技术难关,还着眼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北京奔驰培养技能人才的“梦工厂”。解难题,破“技工荒”需多管齐下30多年来, 高凤林做着同样一件事??为火箭焊“心脏”。现为中国火箭研究院工会副主席的他一直从事发动机喷管焊接,我国大型火箭最关键的焊接工序都是由他来完成。“高技能人才在我国科技创新、制造业发展当中,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阎京华如是评价。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实现动能转换和质量提升的过程中,更有赖于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只有吸引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加入到产业升级转型中,方可筑牢“中国制造”的基石。“一个没有多元化技能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一个繁荣的经济体,也不可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说,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成为制造业强国,必须破解技能人才短缺难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建议,解决“技工荒”,首先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建立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及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同时要抓好职业培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结合各地优势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改革现有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制定规则,打破职业技能等级和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的界限,有效解决技术工人发展的“天花板”问题。“再就是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应着眼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轮产业革命,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所需要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李守镇说。举报/反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