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技术等级高级工加多少工资(如何改变普通工人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高级技工)
建科院科技公司职工赵海亮正在调试产线上的机械手臂。
记者在智能工厂见到了当天值守的数控班组长赵海亮。今年,已是他来建科院科技公司工作的第15个年头了。回忆起自己在松江老厂的工作点滴,“方方面面差别都太大了!”他脱口而出。
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工作环境友好很多。在以前,双手永远是黑乎乎又油腻腻,怎么也洗不干净,“工作服两三天就要换一套,下班时永远是灰头土脸。”
赵海亮目前担任的产线管理工作包含着故障解决、工艺优化和设备维保等。他向记者对比新旧之别,“原来刀具更换、设备维保都是靠经验,现在通过数字看板,设备状态、生产节拍、加工效率、刀具更换都能实时了解,过去一些问题的事后补救变成了预测性提前介入,在萌芽状态就能消除掉。”
事实上,智能工厂的迭代之路并非由公司研发团队全盘自上而下,也需要一线工人自下而上的参与推进。赵海亮讲了这样一件小事:有一次,他发现,机械手臂在完成一项加工程序后,其夹具因沾有铁屑,导致在执行下一程序时抓握工件不稳固,加工效果打折扣。赵海亮通过改写程序,让这只机械手先去水里洗一洗,一举予以解决。事情虽不大,问题也不难,但这让赵海亮对自己主导的“小技小改”很有成就感。
赵海亮的第一份工作是建科院科技公司的车间工人,那时,20斤的工件需要他搬上搬下加工七八次,体力消耗非常大。随着年纪渐长,他不免忧心自己的身体,“以前自己是有出不尽的力,但老了怎么办,能干一辈子吗?”
而今,赵海亮看到了自己实现“择一企,终一生”的具体发展路径。这些年,他紧跟公司发展步伐,不懈学习机器人操作、程序语言等专业知识,从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长为高级技工,参与企业自动化组线规划,能自主完成机器逻辑编程。眼下,他正在继续业务进深,估计还要个两三年时间,“我想要成为公司的一名自动化工程师。”
■劳动报记者 王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