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被受害者杀死属于什么形态(德国普通工人电影杀人犯被广泛同情,这电影真吓人)

虽是大银幕院线电影,但2022年的欧洲佳片,没有视觉奇观,有的只是振聋发聩,有的只是继续探索电影的边疆。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
The Fire Within: A Requiem for Katia and Maurice Krafft
导演 沃纳·赫尔佐格
主演 卡提亚·克拉夫特/莫里斯·克拉夫特
类型 纪录片
国家 英国/瑞士/美国






▼
束胸
Corsage
导演 玛丽·克鲁泽
主演 薇姬·克里普斯/弗洛里安·特辛梅斯特/凯塔琳娜·洛伦茨
类型 剧情/传记/历史
国家 奥地利/卢森堡/德国/法国




▼
岛屿上的煎熬
Tourment sur les îles
导演 阿尔伯特·塞拉
主演 伯努瓦·马吉梅尔/塞尔希·洛佩斯/吕伊斯·塞拉
类型 剧情/惊悚
国家 法国/西班牙/德国/葡萄牙不安的现代影像阿尔伯特·塞拉说,“我是当下西班牙最好的电影人。”如果将作者性和影像质感作为评判标准,他不算夸大。2022年[岛屿上的煎熬]也是因为在这两方面突出,而值得被列入年度佳片中。它叙事的意味很淡,而影像本身被无限放大,不安的情绪氤氲在燥热的色彩中。如果硬要说有个故事,那是在法属波利尼西亚,高级专员德鲁勒在和当地人的谈话中,得知法国在这里重启核试验的流言甚嚣尘上。德鲁勒试图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网,探听这消息的虚实。但直到影片最后,真相也没有定论。我们只是看着德鲁勒游走在当地平民和各国要人之间,用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手腕,平息争议,套取消息。然而,在追寻核试验真相的路上,他的手腕不太好使。他一次又一次走进死胡同里,一切如同画面缤纷又炽热的色彩,让人焦躁不安。热带的阳光让一切都笼罩在一层光晕中。丛林弥漫水汽的青色,大海折射阳光的蓝色,天空被夕阳浸染的紫红,都似乎萦绕着一层鬼魅般的神秘气息。岛屿不大,追寻答案的路却始终像鬼打墙。伯努瓦·马吉梅尔强大的表演更是加剧了这种迷茫。他四两拨千斤地演绎出德鲁勒的气定神闲、游刃有余。可即使是这样一个人物,依然在核试验的问题上无计可施,甚至因为这么一句流言而乱了步调,一门心思追逐真相,生活的重心全然偏离。核试验变成了一种意象。它悬在人们生活的上空,也许只是流言,只是幻影,从未真实存在。但即使是它存在的可能性,也令人心神不宁。强大如德鲁勒,在它面前也完全丧失了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只能不断追逐它的影子。那一种无所适从感,独属于当代生活。▼
万湖会议
Die Wannseekonferenz
导演 蒂马蒂·格肖内克
主演 菲利普·霍奇迈尔/约翰尼斯·艾麦亚/马克西米连·布鲁克纳
类型 剧情/历史/战争
国家 德国百万生命不过几页文书1942年1月20日,对于大部分人是普通的一天;对于一群德国政府官僚,是劳累的一天;对于其中一小部分,是走上巅峰的日子;对于当时欧洲的1100万犹太人,则是末日宣言。如果没有最后这一条,[万湖会议]更像是一部室内“宫斗剧”。就像电影一开始展现的,即便是已经掌权,并且发动了世界大战的纳粹政权,要推行一项政策,也面临着不同派系,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对抗。欧洲知识分子喜欢将纳粹政府的大屠杀行动“特殊化”,仿佛它是一个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全新发现。然而正如这部电影透露的,无论是温和派还是激进派,他们丢失自己良知的根本原因,除了性格之外,根本上说就是利益/权力。所谓的意识形态,恰恰是让这种利益诉求合理化最有力的武器。由于政府部门的职能划分,总会制造权力和利益的清晰与模糊,因此每一次集权,都需要一系列复杂的交换、威胁、谈判,而任何一种大义,就是最好用的大旗。海因里希对部门代表的分化、压制,正是利用这一点,也是前半段的叙事核心。到了艾希曼登场,侧重点变成权力分配后如何实施。把屠杀的效率提升到一个骇人的程度的确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持,但这种利益分层结构并不是全新的,正如那种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非常陈旧一样。这丝毫没有为纳粹辩护,或者弱化大屠杀可怕的意思。正好相反,正因为在现代文明之下,只需要这样一个会议,就可以在几年内制造一场伤害600万人的浩劫,我们才需要更为惊惧。如果以后果的大小来评判万湖会议的重要性,那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六万、六十万的数字,会减轻这场会议的可怕吗?不,这种会议得以顺利召开,结果皆大欢喜,就已经令人齿冷。而因为学者更为有名的艾希曼,在这场权力角逐中不过是一个“陪衬”。电影把他和那群通过这场屠杀攫取了权力,收获了利益的人放在一起,更生动地告诉我们,针对艾希曼的反思并非没有意义,但他干得再好,也不是那个召开万湖会议的人。如果把[万湖会议]与[朗读者]这样的作品作比较,从电影的角度,还是后者更具艺术性和震撼力。各种围绕阿伦特亦或所谓“平庸的恶”的讨论,也是依附在后者的汉娜身上,更具思辨。但是,[万湖会议]在一年中的电影,依然配得上勇气之作。因为[朗读者]的深刻并不建立在历史之上,它更关注沉淀在历史长河里更细碎的沙,而[万湖会议]则直面历史本身,两者从反省与沉思层面相辅相成:先不忘记,再思考要记住什么。▼
圣蛛
Les nuits de Mashhad
导演 阿里·阿巴西
主演 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迈赫迪·巴杰斯塔尼
类型 剧情/惊悚/犯罪
国家 丹麦/德国/瑞典/法国被凝视的你[圣蛛]当然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电影,但让人不得不把目光放在那个男人身上。男人是杀人犯,在广场上寻找猎物——妓女。他把她们带回家,假意要跟她们做皮肉生意,然后勒死她们。电影一开头,镜头对他的真面目半遮半掩,只把视线放在他的手、背影等局部,在黑暗中见证他残忍的杀戮。而后他的面纱慢慢被揭开,一个普通的工人。他在工地上砸墙,偷偷留意报道他杀人案的报纸,若无其事地和家人看电视、吃饭。他的普通,让观看者内心恐怖的阴云一点点加深。而他的杀人行径,似乎一路畅通无阻。与此同时,电影双线叙事的另一条,是追查真相的女记者。她合情合理合法的追问,却远不如杀人者的暴行顺遂。你跟着她感受那种处处碰壁的感觉。警察不作为,面对她的质疑勃然大怒;而后办案人员又企图和她发生关系;连同事和家人都劝她不要再查下去。她大胆、坚决的行为,让她早在扮成妓女做诱饵查案之前,就被那个社会视为“不正经的女人”了。事实上,她是个女人,这在那个社会,就已经是一种原罪。即使在被捕后,杀人犯和记者的力量对比依然一边倒式地由前者占优。舆论完全站在杀人犯一边,他们认为他是在“执行正义”“消灭社会垃圾”。记者去采访受害者家人,他们在巨大的悲痛之外,反而一脸理亏、羞耻。杀人犯的儿子起初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刚有些愧意,却立刻收获了街坊感激敬佩的眼神:“你们需要什么,尽管来我们这里拿。”他转而以父亲为偶像,甚至探监时激动地询问他杀人细节,想要“追随”父亲。这样的强力对比之下,每一个正直的观众,不论性别,都陷在女性的处境里。你好像也正被凝视,无可奈何面对厌女的荒谬。杀人犯被判处死刑,但那个厌女的社会依然生龙活虎。杀人犯之子堂而皇之地发布视频,羞怯中带着兴奋,说“有人一直要我追随父亲的脚步。”他甚至用妹妹做“道具”,为人们演示杀人手法。而那些因为贫困、歧视而落入风尘的女人,也就此成为那个社会的道具,被用来转移社会矛盾、被杀害、被掩埋、被永远噤声。[圣蛛]用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平静,讲述伊朗在性别问题上的扭曲。它足以在2022年的女性主义电影里脱颖而出,在每一个观看者心中打上一个痛苦的惊叹号。上期:上年度最惨主角,只差“一秒”就能安全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