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专家是什么意思(退休普通工人自传幸运的职业生涯——一位退休专家的自传(3))
文:宋清林
首发头条号:霍霍的小世界
我家祖坟冒青烟了,1979年,我竟然考上了大学——迎来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光时刻。我家祖祖辈辈务农,这一次是真的跳龙门了,我也是我们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学子,后面5年间都再没人考取。幸运女神为我打开了索取智慧之门,开启了通向神奇境界、探索真知之道。
1983年7月大学毕业之后,我被直接分配到二汽工作,当时的二汽属于三线建设的工厂,在山区,没人愿意来,那个时候来二汽,我们教导员还跟我做了一通思想工作,我很痛快地同意了。幸运的人总是走运,我一来到二汽的当年,就发了两个月的双工资,是二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从83年开始一直到2021年近40年间。东风从年产几万辆,发展到年产近400万辆,整体效益一直很好。
因为东风公司一直大步向前发展,在我整个职业生涯中,东风公司的汽车产量呈几何级数增加,效益也呈几何基数增加,我的收入当然与之同步,同样呈几何级数增加,在这么好的职业生涯中,加之我的工作能力又强,你想不幸运都难。虽然中间有那么几次小的波折,但是,总的趋势是呈几何基数向前发展的,幸运一直持续到我的职业生涯结束。
我退休半年不到,上周在环球港超市购物时,碰到龚首席,他说现在的岗位工资减半发放,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是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的。
真的是对自己由衷的感叹——多么幸运的职业生涯啊!
1977年恢复高考,很多老三届的高中生参加了77年和78年的高考,当时,录取比例非常小,所以77年和78年的应届高中生考上大学的人数非常少。到了1979年,也还有少部分的老三届高中生参加高考,成绩好的,上两年基本录取走了,相对来说,79年的应届高中生录取的比例相对前两年要高一些,所以,我被录取了,这也该是一种幸运吧!
但是那个时候招收的总的比例还是相当少的,考上大学是相当了不起的。我在这相对少的比例当中,幸运的成为一名大学生。参加工作时,由于前些年大学没招生,正儿八经的中年知识分子几乎没有,只有一些快50岁相对较老的技术人员,我们一进厂就成了香饽饽,当年分到车桥厂——51厂,设备科的有四个大学生、加前面51厂自己培养的5个1981年毕业的中专生。
一是很多工作等着人去做,二是上一代人的子女等着找对象。二就不谈,先说一。
我一参加工作就被重用,有很多项目可干,83年7月参加工作,只在机修队干过三个月机器维修实习,按照当时厂里的规定,新进厂的大学毕业生是要到一线劳动一年的,我没有到一线,只在机修队干了三个月维修工作,就被抽到设备科设计组从事技术工作。
从此开始了我的幸运的职业生涯,一开始,由盘旭师傅带着我,开始设计小项目,在1984年年终,我们分到二汽的第六个同学在我们厂聚会的时候。他们在专栏里面看到我有三项技术成果,展示在工厂的宣传栏里面,这个我还不知道,是陈宏伟的老婆小吴见到我时告诉我的。
他们走了之后,我就立马去看了看,还真的有三项成果摆在那儿,因为当时那个成果可能不算大,就是设备改造之类的,所以我只记住了其中的一项——外圆磨床静压轴承改成滚珠轴承,设计完成之后,要送到当时的设备修造厂——21厂去进行改造,我就得天天从51厂跑到21厂去现场指导他们施工,每天来回跑得两个多小时,除了坐公共汽车之外,从公交车站走到厂门口要十来分钟,在厂里面从门口走到最里面的车间,需要一二十分钟。这是我参加工作不久,第一个有挑战力的项目,而且当时跑21厂一跑一个礼拜,中午21厂管饭,是招待餐,比我们食堂饭好得多,所以,配合的时候心情愉快。这个项目迷迷瞪瞪的就出了彩,还作为技术成果,展示在工厂的宣传栏里面,又是同学的媳妇告诉我的,心中窃喜,事隔近40年,所以仍然记忆非常深刻。
1985年,是我到二汽的第3个年头。EQ140已经发展成为品类齐全,且质量成熟的一流产品。随着1981年东风汽车联营公司成立,全国更多的小型地方汽车厂开始参与到EQ140的零部件加工乃至于整车制造、改装当中,而二汽也凭借着该车带来的丰厚利润,在缺少援建力量的情况下,于1985年达成了年产10万台汽车的能力,产销均占全国汽车行业的60%以上。
但从我参加工作的1983年再往前追溯5年,那时的二汽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惨!
随着军车需求的大幅萎缩,以EQ240(25Y)军用越野卡车为绝对销售主力的二汽,快速陷入亏损,每年5000台的产能只能接到1000台车的订单,1978年厂里预计当年计划亏损会高达3200万元,稳坐湖北以及一机部第一大亏损大户的“宝座”,国家不在再投资,也没有外援,以至于时任湖北副省长张进先都替二汽的糟糕效益感到发愁。
此时,1978年春天新上任的二汽第一书记兼厂长黄正夏,决定掏出已经研发完成的EQ140这张底牌,帮助二汽打入民用市场。
首先,我们绝对不超过3200万元的计划亏损;
第二,我们争取超产2000辆5吨民用车,亏损不超过2000万元;
第三,我们还想争取超产3000辆5吨民用车,力争今年全面扭亏为盈。
——黄正夏在湖北工业学大庆会议上的讲话
用现在话说就是:KPI指标亏损额度,必达3200万元、挑战一2000万元、挑战二0元。
不过谨慎的张省长对他的豪言壮语持怀疑态度:你今年要是真能扭亏为盈,我输一只眼睛给你。
此时EQ140虽然已经通过试验,但还有部分技术问题正待解决,为此二汽还请两位重量级人物来带领技术攻关,一是有着丰富履历的“一汽第一人”陈祖涛,另一位则是麻省理工硕士出身,在商用车领域大有建树的孟少农。
在两人的带领下,二汽于1978年4月开始,就EQ140量产这一任务全力冲刺,一边小批量生产,一边想办法改进问题。当年7月15日,二汽召开了庆功大会,这标志着EQ140完成了量产前的全部准备。
为了快速终止亏损,二汽采用激进的转产策略,原先作为生产重点的EQ240产能大幅缩减至2000台左右,而EQ140则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就达成了3120台产量。凭借着明显领先于解放CA10系产品的性能,EQ140在5吨卡车的风口上快速打开市场,当年便中止了二汽的亏损问题,同时还给国家上缴利润130万元。在当年也算奇迹出现了。
1985年达成了年产10万台汽车的能力,随着市场的放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买车的越来越多,产量迅速攀。
1987年开始了14万辆能力建设,我们51厂设备科设计组,接到了一项大型的设计任务——设计差速器装配线。
十分幸运,我在差速器装配线设计中担任总设计和主体设计,并因此被评为14万辆能力建设立功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