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为什么都不愿意当工人(不是普通工人了为什么普通人不愿做工人了?)

工人按字面意思就是做工的人,受雇于他人,以劳动或智慧换取收入报酬的劳动者,广义上都叫工人。现代所指的工人,一般是狭义上理解的,在工厂上班的普通劳动者,同样在工厂上班,从事后勤,管理等职务的虽在同一集体,但普通人一般不把他们当做工人的一分子。

改革开放前,工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很高,很多人就业时都愿意选择当工人,可是当前的情况却非常迥异。如今我国号称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产品出口全球,工业原料也大量进口自其他国家,很明显我国已经是工业化国家,有着庞大的工人群体。但工人的社会地位和改革开放前有非常大的差距,由于社会多了许多新的选择,很多人不愿意选择进工厂,原来在工厂上班的有很多转做其它社会工作。

从时代上看,古代世界是农业时代,普通人大部分都是农民;近代进入工业时代,大量农民转化成工人,形成工人群体。现代由于生产力发展,农民提供的食物充足,工人生产的产品充足,其它从事服务型工作的人大量出现,因此服务业被专门提出来,但现代却不能被称为服务时代,因为服务也是大量用产品服务,而非纯粹劳务服务。现代社会市场经济高度主导,产品价格受市场左右,劳动者报酬也受市场影响,市场上稀缺的价格通常较高,过剩的价格会变低,职业选择和劳动报酬有很大关系。

改开前基本都是公有体制企业,改开后,逐渐放开政策,民间私营企业从少到多,现在已经是市场绝对多数。改开前单位不光提供工人本身的基本福利,还大量承担了很多家庭,教育福利,工人只要努力工作,负担并不重,社会地位也很高,群体自豪感强烈,集体归属感很强,集体荣誉感很高。从市场化改革后,大量福利没了,尤其是私营企业雇员,甚至没有福利只有工资,后经国家法律强制,才有了基本的五险一金的说法,但仍有大量企业无法完全兑现,很多企业无法做到一周40小时工时,大量加班,一周休一天是常态。随着社会发展,住房,教育,医疗,成为普通人的支出大项,养老问题也开始引起关注。

结婚率低,生育率低,离婚率高,老龄化高的局面已经成为事实形态。

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普通人无法靠劳动收入应对正常家庭支出。改开前这部分家庭支出其实是由单位包了,现在则由个人负责,即使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一家只有一个孩子也感觉负担沉重,以至于出现买不起房,结不起婚,不敢生甚至不想生孩子,也怕生病就医。工作几十年买不起房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现实,一场大病使一家返贫也是现实,晚婚晚育,不婚不育也成现实了。

改开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制造业开始繁荣,当时的工资比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现金收入高得多,即使没有各种应得的劳动福利和劳动保障,很多人还是愿意进厂,还有大量在城市成为农民工,参与城市建设的,他们也没有各种劳动福利,从事危险工作的还大量缺乏安全保障,依然有人愿意,就是因为相对报酬比较高。这就是所说的廉价劳动力吧,只有工资,没有福利,劳动保障也不多。农民不愿从事农业,进城是其所愿,工业化发展需求大量劳动力,城市化发展也需要市民,条件具备,因此城市化水平二三十年就从不足三成到了七成。

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当生存不成问题,生存得更好成为重点,除了基本的生存要求,在社会上人还期望被尊重,有荣誉感和自豪感的职业更为受欢迎。报酬更高的工作仍然为人所期望,因为市场化使其它需要,可以用金钱交易获得。社会生活除了经济生活,还有政治生活,法律上赋予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现实体现,长久会使人产生不公正感,消极情绪会随时间积累;向人民许过的承诺要有实现的期限,长久会使人感觉失望,失望情绪也会随时间积累;不公正和失望,是不信任的最常见表现,不信任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社会问题,不同阶层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当一个群体感觉不被尊重时,就会产生被尊重的需求,进而付出行动,直到满足需求,如果行动一直没有结果,那么行动会一直持续或者准备随时发动行动,这是历史的总结。

工人是工业社会的主体,工业随社会发展变化,工人的地位随产业地位变化而变化。当前普通人不愿意当工人,要么是报酬不够,要么是社会荣誉感不足。曾经的农民就是当前普通工人的翻版吧。当然工人是个总称,工业存在众多门类,工人群体也有不同阶层,高级职业者仍然是报酬优厚,社会荣誉感十足的群体。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不是必然进入下一阶段,会有个调整期,这个时段往往是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处理好顺利到达下个阶段,处理不好就是反复回旋,甚至就此湮灭。如今的中国似乎正在进入调整期,或者说已经进入调整期。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