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不要和普通员工谈奉献?

劳动报记者 陈宁

有观点认为,普通员工只需要尽职尽责,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做违规违纪的事情,不伤害公司的利益,尊重他人。我觉得就是一个好员工。”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一 :

职业性,是评估普通员工的重要标准

本职工作怎么做才能锦上添花;与其他岗位怎样协同形成合力;除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何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能不能多做一些,可否多分担一点?这些话是否很熟悉?

在知乎上,不少职场人分享了自己所在企业是如何和他们谈奉献的,那就是:把精力奉上,把爱心献出,这就是奉献。

让普通员工讲奉献,为什么不合适?

首先,普通员工的岗位信息量有限。如果超越职责乱干盲目干,效果或适得其反。例如华为的任正非曾言,“你才来华为不久就要提什么意见建议,这类员工行为是不合时宜的。”

普通员工的定岗、定员、定责,一个萝卜一个坑,不用心也是做不好、做不到位的。

其次,责权利是统一的。领导干部薪酬是普通员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薪资越高、位子越重、责任更大。日常运营,战略发展,竞争格局,都不得不体察。

“除薪酬,他们甚至有普通员工没有的期权、股权、合伙人激励。因此,对于领导层和管理者的要求是不一样,‘必须要有奉献精神’。相反,你不能让普通员工,拿着普普通通的收入,操着企业命运共同体的心。”

职场人的共同心声是:普通员工朝九晚五是本分,若奉献是企业修来的福分,但不宜提倡。

观点二:

不讲奉献,等同于“躺平”?

有些企业管理者可能会这样理解,员工不讲奉献,是不是等同于“躺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站在员工的角度去看,随着职场竞争愈发激烈,加班、996等现象层出不穷,把“躺平”当成口头禅似乎成了他们的一种潜在发泄方式。但实际上,躺平和奉献并不对立。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热帖,帖主的一句话,引起不少职场人的共鸣。他说,一定意义上,只有躺平了,才能有所奉献。

同时,他举例了一些科学家和思想者,指出到了他们的境界,奉献已经不是奉献,他们只是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果断地放弃了类似正常人的生活、社交、谋生等等方式。

他认为,躺平,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容易去自审自省,重新认清自己需要什么,可以做什么,可以舍弃什么,可以坚持什么。

同样,普通员工不讲奉献,其实是另一种敬业,背后的逻辑就是认清自己,有自知之明。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爱岗敬业,这对企业来说同样是一种奉献。

观点三:

只谈奉献不谈索取,难留人

“工作中,有很多公司都是要求无私奉献、免费加班的。如果是因为任务紧急偶尔发生还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要是常态化就让人很难接受了。”

互联网从业者张灵曾经也遇到过这样一个公司,领导要求每个员工晚上自觉加班到10点,理由是:互联网公司都是争分夺秒的;但对于加班工资却只字不提,还说,年轻人不要太在意钱,你只盯着钱,不会有大发展的,现在主要是学习,公司免费提供晚上学习时间,就该珍惜。

她认为,员工应该对工作有奉献精神,这是需要提倡的。对工作奉献出自己的责任,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从工作中体现出价值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老板要求员工主动奉献,员工也照做了,帮助公司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有效的获得提高,对于员工的个人价值实际上是升值了。

但如果公司没有相应的回报,员工就会感到公司并没有重视他们,对他们缺少足够的支持,现在他们已经具备了更高的能力去获得别人的认可。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有能力的员工留不住。

在她看来,“有能力的员工不会在乎一时的奉献,对他们来说不会放过任何可以提高自身价值的机会,他做到了奉献不要求索取,提高了自己自然会到更适合他的地方去,公司只索取不回报肯定无法留住他们继续为你拼搏。”

观点四 :

员工排斥“奉献”映射激励体系缺失

“其实员工反感的并非是领导和员工谈无私奉献,员工反感的是领导给员工画大饼。”有职场人一语中的。

事实上,员工排斥谈奉献,背后映射的是企业在激励体系上的缺失。随着新生代员工日益成为人力资源主体,传统的薪酬激励方式难以满足员工的期望要求,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个体自我意识的强化。

职场人的需求特征会更倾向于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的上三层,即非物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这三种需求正好对应了人类幸福感的三个组成部分:归属感、成就感和自主感。

同样,在员工排斥“奉献”的同时,管理者应该自我反省:是否没有激发员工的兴趣?是否没有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其发挥价值?是否没有真正地赋能或者授权以提高他们的自驱力?

因此,要与员工谈奉献的前提是,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在非物质激励上,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成就感以及自主感,从而激发员工对于组织的同理心,激活组织能力。

观点

■ 90后:好员工不是“用爱发电”

任正非曾在采访中说过:“在华为,我们不需要员工感恩,如果有员工觉得要感恩公司了,那一定是公司给他的东西多了,给予他的多过他所贡献的。”任正非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企业与员工,是一种契约信任的关系,而用情感作为维系注定不堪一击。

好员工是要靠金钱留住的,而不是让他们用爱发电的,正如《人类简史》所言:金钱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统。

《战国策》里记载了一个叫作“千金市骨”的故事:有个国君想用千金买千里马,可惜多年了也没买到。有位侍臣就自告奋勇帮君王去买,结果花了500金买了一匹千里马的骨头。国君大怒:我要的是活马!侍臣说:“这是买给天下人看到,大王是真心实意想买千里马,并不是欺骗大家。” 

果然不出一年,就有三个人来献千里马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与其企图逆转人性,强求他人有奉献精神,不如开诚布公地给他们应得的东西,对真正的人才加以礼遇。

两千多年前古人都能明白的道理,如今很多企业确实仍然“揣着明白装糊涂”。笔者认为,奉献是相互的。企业以温暖、体恤的姿态对待员工,员工必然也会给予奉献,这种奉献就是好好工作。

■ 记者 陈宁

■ 70后:奉献的种子需要有

员工是否应该有奉献精神?答案是肯定的。但笔者以为,大部分时候,管理者嘴里的“希望职工有奉献精神”,并非真正的奉献。

打个比方,上海一家建筑企业在汶川地震后发出紧急通知,号召员工参与到援建灾区的队伍中。

在这种充满危险、条件艰苦、归期未知的情况下前往,我觉得能报名的职工的确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的,当时环境下全社会也需要这样的“奉献”。

相反,有的公司提倡“996”,但凡有员工要早点下班,就会被管理者认为“没有奉献精神”,从而记下一笔。这样的奉献不是真的奉献,而只是企业想逃避、减少薪资开支的一种说辞、小伎俩。

笔者也认为,大部分时候,用人单位其实不需要员工在正常的工作时间、薪资报酬之外,进行额外的付出,即常说的“奉献”。员工只需要干好分内事即可。

但相对而言,员工心中需要埋有“奉献”的种子,真的企业需要、国家召唤,不需要太多的动员、解说,就能挺身而出。

■ 记者 徐巍

 更多请看↓↓↓ 

 醒来!-2-4℃!上海或现道路结冰!9个烟花爆竹销售点今开售!这些地方禁燃!一客机坠毁,至少68人遇难!阳康后还要打疫苗吗? 醒来!7-11℃!官宣:永久免费!上海夜查整治行动!千万别做这事!2天5人中招!春节这3天是眼外伤高峰!沪这些场馆春节正常开放劳动报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劳动报新媒体编辑:高辰菲点击下方图片,下载劳动观察APP

快告诉更多人吧!

点击“分享”、点亮“赞”、“在看”哦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