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滇雪官网(普通工人故事做扎根草一样的滇雪人——四个滇雪员工的小故事)

来源:玉溪网

今年是滇雪成立40周年,让同事认真查了资料,滇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因为来来去去,往事难追,于是我们把滇雪的生日定格在了1980年7月30日,因为那天是公司更换工商营业执照的日子。

滇雪的发展恰逢改革开放,赶上了好时代,抓住了好机遇。虽然经历了许多风雨,酸甜苦辣,一路走来是踏遍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讲四个滇雪员工的小故事,让大家了解一群普通滇雪人在平凡的工作中不平凡的故事。

公司元老罗国喜

我讲的第一个故事是滇雪元老罗国喜的故事。罗国喜今年80岁,7月1日建党节那天,我请他进厂,一起看看我们的变化。

聊起他和滇雪的往事,罗师傅说他1956年4月进工厂,那年他16岁,公司叫玉溪县榨油发电厂。罗师傅进厂就学习如何榨油,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土法压榨,当时的工作和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差,工资每月23元,伙食费每月8元。厂里生产过菜籽油,还榨过米糠油,当时的工厂不只榨油,还生产面粉、面条和碾米。那时粮油都是凭票定量供应,厂里只负责生产,生产出来的粮油都是统购统销。罗师傅在工厂待了32年,一直到1989年退休,时任分管技术的副厂长,多年来一直负责工厂的技改工作。他拿出一本笔记本给我看,上面认认真真写着1956年到1993年滇雪技术改造的情况和他的工作经历。在他的笔记本上,我看到这样一段记录:1989年利润23.89万元,1990年利润93.83万元,1991年利润100.16万元……多么认真的老同志啊!

临别,罗师傅说公司一定要重视科技创新,创新才能发展。

坚守质量为本的田建江

我讲的第二个故事是我的前任田建江的故事。田建江当过知青,1981年6月到公司,当时公司叫玉溪县粮油加工厂。田总和我是多年的朋友,我到滇雪发展,也是因为他和曾总再三邀请,他说他把滇雪交到我手上,希望让滇雪活下去,能发展好,大家都能过上安心的日子。说实在的,当时心里也没有底,是他的真诚打动了我。现在回头看,我没有辜负他,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田总也是搞技术出身的,人长得帅,年轻时能歌善舞,工作热情主动,从当技术员开始就是一把搞生产技术的好手,到现在公司很多大的技术改造、创新工程都是在他的指挥带领下完成的。2003年改制、2005年公司从城里搬迁到研和,也是在他手上完成的。他干事认真负责,技术上特别善于钻研,有时因为一个难题他可以在设备前弄上一整天。因为有田总的身体力行,所以到今天,滇雪搞生产的技术工人能力都特别强,一些设备改造甚至建盖车间都是自己干,让我这个搞业务出身的轻松了许多。因为有了他们几代员工奠定的好基础,滇雪今天的发展有了依靠和保障。

“滇雪工匠”王保才

王保才的故事是我讲的第三个故事,他是滇雪第一个被评为“滇雪工匠”的同事,2005年9月进公司。

记得2010年我刚到滇雪的时候,工厂里小包装都是靠人工做,效率低,动作慢,因为销量小,大家也没有什么压力。得知厂里有一台德国原装进口灌装机一直闲置未用,一问才知道电脑控制的程序主板坏了,修不了,也修不好。田总建议买台手提电脑,让懂电脑技术的王保才修修看。王保才鼓捣了两个多月,新编了程序,竟然弄好了。这是我来到滇雪以后的第一条自动化灌装线,当时的灌装线都是体积式称重,不似现在的电子称重。这让我记住了王保才,我把他提为了车间主任,现在是工厂的副厂长。

从2010年到最近刚刚完成的中国优质粮食工程项目、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这十年,我们一直在不断投入、不断技改、不断推进自动化和智能化,一共投了2亿多元。为什么?就是为了做好品牌,确保我们的产品质量,践行“用良心,做好油”的誓言。

当滇雪公众号的小编问王保才如何理解“用良心,做好油”时,他说:“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是在树立个人的品牌形象,而每一个滇雪人在每一个岗位上所做的事情都是在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努力工作,确保每一个细节不出错,完成得好就树立了一个踏实、用心的员工形象,而无数个滇雪人的形象就汇聚成滇雪“用良心,做好油”的企业好形象。

大家已经看到了,我们干干净净、有序生产的现代化灌装车间,就是因为有我们的“滇雪工匠”和在他们带领下爱岗敬业、踏实干事的一大批技术工人。

我的故事

我要讲的最后一个故事就是我的故事。我叫刘军,2010年6月来到滇雪。当时,改制后进入市场的滇雪,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压力很大。国企改制为民企,员工思想没有完全转变,加上国际市场对国内食用油市场影响巨大,大家在市场的浩海里拼命地游,看不到远方,找不到希望,日子越来越难过。

我来以后主要做了三件事情:一是转型。把滇雪从靠油菜籽收购加工过日子的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二是做品牌。当时我们虽然拥有滇雪、菜家村两个品牌,但一年的产量不到万件,因为做品牌投入大,又没有经验,不敢做。但我敢做,而且做成了。三是抓队伍、用好人。我从第一年开始就每年招收20至30名中专生,第一批都是从昆明农校招来的,后来虽然走了一些,但留下来的现在都是业务骨干和中高层干部。

刚来的时候融资很难,没有钱就没办法发展。于是我和田总、曾总天天往银行跑,当我得知工行的一笔历史遗留的70多万元贷款未还,就和田总、曾总商量主动还上。得到工行的信任后,他们开始给我们贷款,并在贷款上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值得一提的是红塔区农合行,当时的罗正明董事长听说我们需要资金,主动上门了解企业情况,很快就给了我们2000万元的贷款支持,这对我们今天的发展功不可没。虽然后来罗董走了,但我们与农合行的合作一直都在,农合行对我们的支持一如既往。

做事情,说着容易,做着难。特别是做品牌,就像养孩子,总是希望他快快长大,但往往欲速则不达。记得有一年,一个多月才出了几车货,真是焦心。公司同事后来告诉我,当时真的担心滇雪能不能活下去。还好,我们活下来了,而且越来越好,才有了今年的40周年庆。

这些年我一直要求同事们要心无旁骛做好自己,要把市场、品牌、特色、基地做起来,把学习抓起来,现在已经初见成效了。今后的日子还很长,只有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不忽悠懈怠,静下心来,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做蒲公英,只做扎根草,才能走得更远。

我们虽然做的是油盐柴米,但心里同样装着诗和远方。 (刘军)

编辑:刘燕 审核:马儒文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