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潭河峪的那些事全文阅读(普通工人简称夜读|榆树湾硫磺厂工人食堂印象)

自从榆树湾硫磺厂(以下简称榆磺厂)1955年建厂起,工人食堂就伴随其左右。

在我儿时印象中,榆磺厂工人食堂最早是建在厂办公大院外、工人单身宿舍三排石窑前的,食堂南边后来建起了“主席台” 。这是我上小学前留在脑海中的印象。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期,厂里建起了新的工人食堂,地点位于榆磺厂礼堂东、工人家属平房(厂里最早的职工家属房)南、“五七厂”西。新建的工人食堂主体属于楼板房,当年榆树湾可是新生事物。食堂主体分操作烹调间和工人进餐间,两个空间有两个窗口相通。在操作烹调间,又分白案、红案和炉灶。红案用于切剁肉食、蔬菜等,白案用于和面、做馒头等。这里红案白案实际上是由砖砌的四个台子,有一米高,台子上边由木头案板围了一圈,方便厨师切剁、操作。台子中间放置切剁好的肉食蔬菜,或者放置空蒸笼,把做好的馒头放进笼里。

在操作烹调间的北侧,就是炉灶了。炉灶有六、七个灶口,食堂北面外头立着三个四、五米高的大烟囱。食堂前炉子足有当年榆磺厂普通工人家里的后炉子大,食堂的后炉子炉灶灶口直径有一米二三,可以想象得用多大的锅了。

烹调间西边便是单身职工的进餐间。进餐间比较大,里面放着十来个大圆桌,供单身职工进餐。进餐间出来便是水房,有冷水和热水,是为单身职工提供洗涮餐具和喝热水的地方。

烹调间东边是一排石窑,那是存放米面肉蛋的地方。当年食堂库房管理员是刘三叔叔,他在那个岗位上干了很多年,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曾多次受到厂里和上级部门的表彰。在那排石窑最东头,对面有两间房子,便是每年中秋节厂里为职工及家属打饼子的处所。

工人食堂院子的正南是两扇大门,用钢管钢筋焊接而成。大门东西两侧是客房,是用来接待旗里盟里到榆树湾硫磺厂视察调研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在那排客房的最西端,是食堂的财务室,同时也是工人买饭票和菜票的地方,辛德明叔叔曾在那里干了好多年。

在工人食堂大院南边,有一个菜窖,用来存放蔬菜和水果。我记得当年食堂用菜是用一台手推车进菜窖里拉菜。

榆磺厂工人食堂管理员在我印象中先后有周在元大爷、王连生叔叔、薛广祥叔叔和郭林虎等。食堂厨师的有邬维裕叔叔、辛乃仁叔叔、赵二善大爷、郝二八十大爷、李存拉叔叔、小兰姑姑等。这些长辈都曾为厂里的工人做出可口的饭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家父曾在工人食堂从事炒菜工作近二十年。父亲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每年都是厂里的“先进工作者”。在工人食堂长期从事炒菜工作,练就了一手过硬的烹饪技能。

工人食堂几十年如一日,积极为工人提供一日三餐服务。节假日也有工作人员值班,为青年工人烹调可口的饭菜。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曾记得家父每年大年三十都是他在食堂值班,为过年仍生产在工作一线的工人炒菜。可以这样讲,工人食堂无微不至的服务,为当年榆磺厂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解除了工人的后顾之忧。

随着时代的发展,榆树湾硫磺厂的生产经营逐渐衰退。作为后勤保障部门的工人食堂,作用的发挥也慢慢地不明显了。但工人食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后期所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作者简介:

陈骏驰,男,汉族,1966年生人,榆树湾陈家大院长大,小学和初中就读于榆树湾硫磺厂“825”学校(后改为榆树湾小学),大学文化程度,现在鄂尔多斯市纪委派驻市商务局纪检组工作。

时光流淌不息一起来分享你的故事吧

准格尔旗发布《夜读》栏目全新回归!欢迎新老朋友踊跃投稿投稿邮箱号:zgeqrmt@163.com更多新闻牢记嘱托 以“一事一典范”践行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专访迎泽街道党工委书记闫琦浩关注!大型免费体检义诊即将开始编辑:柴旭校对:刘柯彤 千娜审核:王兴宇 李嘉露监审:梁卉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