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隧道工作者(隧道普通工人事迹展播(第30期) | 一个隧道工人的小幸福)

为了更好的宣传中国中铁第二届“十大最美家庭”候选家庭的优秀事迹,弘扬优良家风,促进家庭幸福和睦,助推企业和谐发展,中国中铁职工之声、中铁惠园APP将陆续推出最美家庭事迹展播。

本期我们推出的是来自中铁隧道局一处的张永超家庭。

第30期

总34期

一个隧道工人的小幸福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从义务兵战士到三等功功臣;从打风钻、扛水泥、甩铁锹的隧道工到写文章、搞摄影、做党务的高级政工师。二十多年来,他以敬畏责任的心态、追求卓越的使命,在每一个历经过的岗位上都孜孜以求、不懈不止。他就是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张永超。

张永超1990年3月参军入伍,1994年元月到隧道局参加工作至今,他不仅有丰富的工作简历,更有精彩的人生和幸福的家庭,他先后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职工艺术家”;中国中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总工会“优秀文艺工作者”;重庆市第九届职工职业道德模范标兵;河南省、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除此之外,他还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也是是新华社、人民图片的签约摄影师。

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取得如此令人羡慕的成绩,离不开他有一个温馨幸福的三口之家,他的幸福故事就从2014年10月31,在重庆《都市热报》上整版刊登的一篇题为《平凡爱情如何保鲜20年》的报道说起......

90年代初,张永超的妻子鲁冰清在山西一个偏远的乡村做小学老师,闲暇时她喜欢写一些随笔和文字,当时河南电台有个栏目叫《诗曼信箱》,她就把自己一些随笔寄了过去,没有想到文章被选播,而且很快就收到了各地笔友大量的来信,鲁冰清只能择优回复,其中就有张永超,原因是他的字写得漂亮,文笔又好,就这样,他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原来张永超的父亲是我国第一代铁路工人,几十年的铁路生涯虽平平淡淡,但也参建过十几条铁路的建设,其中就有当时举世瞩目的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1993年底铁路大改革,大批铁路工人面临提前退休的抉择,怕丢了这个“铁饭碗”的父亲毅然决然要求张永超从空降兵部队退伍来到中铁隧道局顶班,做了一名普通的隧道工人,于是打风钻、扛水泥、甩铁锹便成为那个年代隧道工人工作的常态,每天繁重的劳动之余,钻进被窝听收音机里的《诗曼信箱》就成为张永超奢侈的业余爱好。在后来的书信往来中得知鲁冰清因父亲的突然离世而放弃读书的事情,当时每月工资不到500元的张永超竟然说:“你还愿意上学吗?我来供你吧。”鲁冰清说,在那个孤苦无仃的年代,张永超的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她,从那一刻起,张永超便成了她看不见却感觉踏实的依赖。鲁冰清20岁生日之时,张永超为了给她一个惊喜,按照信封上的大致的地址一路走一路问,挨冻受饿辗转十多小时从工地来到她的身边,这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见面,在那个举步维艰,无枝可依的时候,张永超的暖让她坚信的认定,这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经过近一年的鸿雁传情,张永超和鲁冰清就这样在书信交往中相爱了,1994年底,鲁冰清毅然辞去了工作,跟随张永超一起去了工地。没有婚礼,没有酒席,没有一件新衣服,去街道领了结婚证,买了一个电饭锅,就开始了两个人的烟火。婚后的张永超也因为出色的工作被破格从“农临工”提拨为团总支书记,鲁冰清发现工地双职工的小孩无人看管,一个个像野孩子一样,于是她利用自己的特长在工地上办起了托儿所,为职工解决了后顾之忧。每天的日子清贫、匆忙、辛苦,但鲁冰清说:只要在一起,再苦也幸福。说到这,张永超觉得特别对不起妻子,他说,这一路,妻子从未埋怨过,哪个女人不想有个浪漫的婚礼,穿上洁白的婚纱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中风风光光的把自己嫁出去?至今,他欠妻子一个婚礼。可鲁冰清却坚持认为:“形式不重要,结果才是最重要的,婚礼是做给别人看的,日子才是过给自己的”。作为一名隧道工人,工作性质就注定了漂泊不定。婚后的几年,不停地辗转,居无定所,张永超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不放弃学习、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干一行爱一行,凭借良好的专业功底及对宣传工作的热爱,顺利转岗,自己也从一名农临工转为农合工最终转为合同制工人,身份的每一次转换都是对张永超辛勤付出的肯定。2001年底从基层调回公司总部,漂泊的日子总算告一段落,从钻山沟到城里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应该有一个自己固定的住所,他们七拼八凑用去所有的积蓄在机关附近买了一套房子,为了省钱,装修的大多数活都是他们自己干,张永超说,每个周末借一辆三轮车从新乡的最西端蹬到最东端去买建材,回来两人一起干活,那种感觉真的是太好了,终于有家了,终于可以让老婆孩子安顿了。

安顿的日子仅仅过了几年,张永超又被调往项目当书记。这是他们夫妻真正意义上的分离,对彼此都是一种考验。鲁冰清一个人带着孩子在新乡,她说,那几年是自己成长最快的几年。跟丈夫一起的时候,凡事都不用操心,一个人的时候才知道,生活里有一种痛就是身居两地的那种责任与相思。从那时,鲁冰清重新拿起笔,开始记录自己的一些心情故事。她说,那个时候,她深深地了解到有太多的中铁人过着和他们一样的日子,忍受着两地相思的煎熬。她说:“带好孩子,照顾好老人,做好自己,就是给丈夫最好的安慰。”鲁冰清说,那几年,她最盼望的就是寒暑假,只有这个时候一家人才可以在一起。孩子渐渐长大,有了强烈的自尊心,每每看到别的同学有爸爸来接送,就会很伤心的低语:“要是我爸能来该多好啊。”有一次,张永超回家探亲接了孩子,孩子高兴地像只小鸟一样,见到同学和老师就骄傲的跟人家说,这是我爸爸,我也有爸爸。张永超说,那一刻,心里太难过了,作为一个中铁人,终不能两全,实在对不起孩子和家人。所以,真心理解中铁人的不容易,有太多同样境况的人过着同样煎熬的日子,只不过,我用手中的笔记录了下来而已。

2011年,张永超再次从基层调回了公司总部,从机关到基层,再从基层到机关,张永超的履职经历和大多数铁路职工没有两样,如今一家人终于可以在一起了。用他们的话说,一切都回归正常了,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学,可以拥有正常的节假日,可以常回家看看父母。这一切的可以,一等就是多年,所以,当下已经是最幸福了。张永超喜欢摄影,这么多年来,他把妻子每个阶段的照片都珍藏了起来,然后做成画册,作为礼物送给妻子,而且每个节日都会有小惊喜呈现在妻子面前。妻子更是骄傲的说,老公拍的比影楼都好看很多。他说,这一路亏欠妻子的太多,他感谢妻子这一路来的相随相伴,不离不弃,能让妻子开心是他最幸福的事。在妻子40岁生日时,请来一些朋友为她庆祝,在妻子不知情的情况下,他把妻子多年来的随笔文章挑选了95篇印刷成书,命名为《幸福密码》,送给她作为生日礼物。在场的朋友听他们讲述这一路来的艰辛,无不动容,第二日,接受了重庆当地发行量最大的《都市热报》的采访,整版报道了他们的爱情故事。和许许多多中铁人一样,张永超的小家也是男主外女主内,妻子为了儿子一直陪伴左右,18年的坚持终于在2018年结果,在钢琴方面特别有天赋的儿子在去年初被国外一家音乐学院录取,而一直“与世隔绝”的妻子随着儿子的长大也开始重拾自己的爱好,无心插柳柳成荫,不到3年的功夫,妻子从家庭主妇摇身一变成为拥有十万粉丝的图文撰稿人。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普通“草根”,张永超乐施行善,热心公益,义务献血、无私资助多名贫困大学生,用善举托起了很多人的希望,诠释了一名平凡中铁人的朴素草心和大爱情怀。从6年前自己一个人做公益,到2018年已发展为59人一起做公益,从最初资助1名家庭贫困大学生发展到2018年资助115名家庭贫困的大学生,从一颗慈善种子成长为“超有爱圆梦基金”,发起人张永超这个铮铮硬汉却被称为“爱心红娘”,在公益的这条道路上,张永超用初心聚集能量,一直奔走在最前沿,为大学生圆梦鼓与呼。“超有爱”结对帮扶、教育扶贫的故事在山城重庆被传为佳话,《重庆日报》以整版的篇幅对他们进行了深度报道,在今年的7月20日,超有爱组织了首次结对帮扶见面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和被资助的学生代表100余人齐聚山城重庆,资助人与被资助人的故事再次感动了重庆,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社等驻渝央媒集体发声,以新闻通稿的方式为超有爱的善举点赞,“超有爱”助力扶贫攻坚的故事还在继续,作为中国中铁的一名员工,发起爱心基金的慈善之举,是企业关心民生、实施大爱的体现,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的最好践行。人生很长,故事很短。是什么样的魔力能使他们一直恩爱如初?把婚姻经营的如此有滋有味?他们的故事做了最好的诠释,那就是:相遇在天,相守在人。他们是一对再平凡不过的夫妻,过着再普通不过的日子,这一路默默地相伴,静静的相守。从一路漂泊到如今的安居乐业,从一个普通的隧道工人到如今的事业有成,从裸婚到瓷婚,这一路的艰辛也只有他们知道。再看看眼前这个温馨美丽的家。孩子弹一手好琴,夫妻二人从容,淡定,知足并感恩。他们在岁月中成长,在岁月中沉淀,平实中的小幸福,大概如此吧!一个隧道工人的平凡小幸福,温暖到你了吗?

稿件来源:中铁隧道局一处

审  核:章 静 王 瑶

题  图:田志伟 张 驰

编  审:中国中铁工会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