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第一党支部雕塑地址(陈独秀收入是普通工人通州史话||中共缔造者陈独秀是余西古镇的女婿)
中共缔造者陈独秀是余西古镇的女婿文/王兴相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伟人,是五四运动的主将,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对于这些,稍懂历史知识的人一般都是熟知的。鲜为人知的陈独秀的第三位夫人潘兰珍,是通州余西古镇大悲殿村人,是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出身的普通工人。作为中共党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的陈独秀怎么会与一个普通的贫民百姓结合在一起,并成为余西古镇的女婿?他们之间的情缘和坎坷的风雨人生路,不仅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值得后人永远怀念。笔者曾去潘兰珍老家余西古镇大悲殿村专事访问过,那时她家的两间破茅屋还在,家境十分贫困,一贫如洗。约在1912年,潘兰珍4岁时,这里发洪水,田禾颗粒无收,其父潘志义携家带小,背井离乡,逃荒到了上海,住在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的一个破亭子间里。全家生活靠其父亲在中国英美烟草公司做临时装卸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母亲检破烂,过着做一天有一天,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后来潘兰珍有了弟妹,生活更艰难了。潘兰珍刚到13岁时,其父只好将刚懂事的她送去一家纱厂当童工,受尽了欺凌,经受了种种磨难和不幸,后来又不得不到烟草公司去做工。潘兰珍居住的亭子间,正好紧靠陈独秀的居住地。陈独秀是一代人杰,怎么也会住到贫民窟里来呢?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陈独秀被迫离开中央以后,他虽背负着历史重负,但仍坚持马列信仰,继续著书立说,宣传革命思想,却又遭到国民党蒋介石悬赏3万大洋的通缉。1930年,他不得不隐姓埋名,潜伏到上海,也在熙华德路石库门租住一间破旧的房子隐居下来。他的住地都是些做工的、拾破烂的、行乞的贫民百姓,是彻底的无产者。他生活在贫民之间,对-一个革命者来说,心境格外沉重。再加他第一夫人高晓岚郁闷而死,第二夫人高君曼也相继去世,内心更不是滋味。说来也巧,他与潘兰珍成了近邻。但平时相遇,最多也只点个头而已。当陈独秀了解到潘兰珍苦难深重的身世时,深感同情;感慨地说,天下为什么如此不平,天下有多少像潘兰珍一家这样的贫困家庭和受难者啊!20多岁的潘兰珍,身材娇小,园脸大眼;衣着虽破旧,却很整洁,举止文雅拘谨,是个憨厚老实的女性。陈独秀从同情到关爱。心里老是牵挂着,似乎见她一面,也能得到一点慰籍。而在潘兰珍眼里,邻居中住着的这位李先生(当时陈独秀隐姓李),看起来很严肃,却知书达礼,为人和善,同情穷苦人,有知识,会写文章,像个做大事的人。两家相居前后,他俩认识以后,逐步加深了了解。由于陈独秀多方面的关爱,使潘兰珍真正感受到陈独秀心里善良,靠着他有一种安全感。久而久之,两人产生了感情,惺惺相惜,以至情投意合地结合在一起了,真是巧遇成知己,有情结良缘。两人结合后,陈独秀像一个长者一样呵护着她。陈独秀教潘兰珍识字名理,背诵和默写唐诗。潘兰珍聪明伶俐,往往一教就会,一点就通,进步很快,陈独秀从心底里感到喜欢。潘兰珍则恪守妇道,从不打听陈独秀的身世和行踪,只顾做工挣钱,无微不至料理陈独秀的饮食起居,两人都把对方当作知音和依靠,日子虽过得平平淡淡,却也感到挺舒畅。他们生活在一起2年了,还没有个孩子,潘兰珍征得陈独秀的同意,抱养了一个4岁的女娃。陈独秀也挺喜欢这个孩子,常逗她玩,说她是凤凰山上的仙子,金凤凰飞到我家来了,便为她取名凤仙。因陈独秀自己都隐姓埋名,凤仙不好跟他姓,为表示尊重潘兰珍,就跟母亲姓潘。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是潘兰珍的妹妹潘小銮冒着生命危险,将小凤仙带大。因此,潘小銮是余西唯一见过陈独秀的人。她说,李先生人品很好,没有架子,关心穷苦人,是个大好人。当潘兰珍带着女儿小凤仙回余西老家时,没过几天,即于1932年10月15日夜里,陈独秀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了。此事震动了全国的舆论界,可潘兰珍并不知道自己的丈夫竟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当她回到上海住地,得知自己丈夫李先生被抓走了,潘兰珍惊呆了,几乎晕倒在她,一看陈独秀被捕的报纸消息和照片,不禁失声痛哭着说:“李先生,你这个李老头,原来你是陈独秀啊!”眼泪把报纸哭湿了一大半。陈独秀被国民党当局关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潘兰珍却是个有胆有识的女性,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劝阻,赶到南京探监。陈独秀完全出乎意料,本想这一辈子再也见不到潘兰珍了,两人一见面,抱头痛哭了一场。冷静下采,陈独秀劝潘兰珍说,你还是回上海去吧,那里好歹还有个事做做。潘兰珍执意不肯,就在监狱附近租住了一间房子,靠帮人洗洗刷刷、缝缝补补,做点零工维持自己的生活。陈独秀在5年漫长的牢狱生活中,潘兰珍一直陪伴左右,无微不至地照料丈夫的生活。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的飞机轰炸南京城,陈独秀居住的牢房房顶被炸坍塌,他机警地躲到桌子底下,才幸免于难。陈独秀洞察形势,怕连累潘兰珍,说南京是敌人轰炸的重点,这里很危险,你还是回余西老家去吧。潘兰珍动情地说:“我是你身边唯一的亲人,我怎么舍得抛开你只顾自已出走呢?要活就活在一起,要死也就死在一块!”日寇兵临南京城下,国民党蒋介石见大势已去,又忙于迁都,无可奈何地不得不将政治犯统统释放。就因这样,陈独秀也重新获得了自由,在友人的帮助支 持下,他带着潘兰珍溯江而上,在武汉、重庆先后停留了一段时间,最后于1938年6月在四川省江津县的一个山村鹤山坪杨氏山庄居住下来。陈独秀虽在山村居住,但信仰依旧。慕名前来造访者和拜望者络绎不绝,陈独秀总是把夫人潘兰珍介绍给大家。潘兰珍则忙前忙后,热情周到地招待,深得来访者的赞赏,也为陈独秀减轻了不少不必要的应酬。由于生活极度贫困,加上其他的各种原因,本来体弱多病的陈独秀,身体越来越差,病情也日渐加重。1942年5月27日,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一代伟人的生命。陈独秀历尽人生坎坷,晚年尤为不幸。唯一值得庆幸是,无论在监狱生活中,还是在山村过着潦倒不堪的生活,比他小29岁的年轻妻子潘兰珍无怨无悔,总是相随左右,体贴入微,细心照料其饮食起居。陈独秀的子女也把潘兰珍尊之为母。许多年以后,陈独秀的三子陈松年还深情地回忆说:“她(指潘兰珍)待我父亲很好,父亲晚年全靠她。我们做子女的对她都很敬重,尊之为母。我的儿辈跟她很亲,都亲热地叫她奶奶。”陈独秀是一代伟人,在困厄之中仍闪耀出思想的光焰。他的夫人潘兰珍却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潘兰珍是余西人,陈独秀作为余西人的女婿,这对老夫少妻,相濡以沫,相伴终身,十年痴情相守,走过的这段坎坷之路,他们之间的情缘永远成为后人的佳话。
扫描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