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永丰国有林场班子成员(普通工人一代接着一代干 绿了山富了职工——记江西省永丰县官山林场)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钟南清 刘小华

江西省永丰县官山林场,境内森林茂盛,林海连绵,林相多样,林间溪水流淌,鸟语花香。走进官山林场,就可看到左侧竖立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官山林场一代又一代务林人一直践行的价值追求。

“全国“十佳”林场,中国最美林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枫香楠木良种基地、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基地,全国森林经营试点单位,中国林场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林场荣誉室摆满了奖牌和证书。这些奖牌和证书,见证着官山林场务林人60年的默默奉献、自强不息。

官山岭,坐落于陶唐、瑶岭间,海拔738米,曾是一座寂寂的山,一座荒芜的山。

1963年11月,为响应国家“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县里创办了第一个国营林场——官山林场,负责经营官山岭及附近一带的开荒造林工作。

建场之初,条件极为艰苦,职工没有住房,没有工资。当年的官山林场,不见树木、只见黄土,荒山遍野,满目疮痍。

面对恶劣环境,第一代林场建设者挺身而出。首任场长吴忠发带领申鼎才、肖齐绪等18名由下放干部、上山知青、复员军人等组成的队伍来到了这里,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安营扎寨,植树造林,拉开了林场建设的序幕。

每天天未亮,申鼎才他们就扛着斧头、柴刀、锯子上山,头戴一顶旧草帽、腰系一条罗布巾,身披一件旧衣掌,脚穿一双烂球鞋,忍受着被蚊虫叮咬,被荆棘刺伤,被石块砸伤,日夜穿行在山林灌木丛中。衣服脏了也没时间洗,任它干了湿,湿了干,直待留下一层汗渍,结成盐霜。

官山林场遍布于茫茫林海深处的二十多个看山棚是一座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孤岛”。这里没有电,靠煤油灯照明,只是一个简易的竹木或夯土工棚,一两人或两三人数十年如一日驻扎在大山深处,守护着茫茫林海。林子长势怎么样?有没病虫害?有没有人员在林地吸烟?有没有人员盗伐林木……他们每天都要上山巡林、查探,并做好防火、防盗等工作,有时还会遇到各种凶猛的野兽,遇到盗木贼,还得冒着生命危险,拿出非凡的勇气与他斗智斗勇,有时脚下一不留神,可能就会摔在某个山谷里……

看山棚人员的寂寞,那是让人深入骨髓的寂寞。一个人扎在寂静大山里,连个说话的伴儿都没有,唯有风过林海的呼呼声回响于耳畔。

曾担任过官山林场党委书记的肖雪仔感慨万千回忆道:“建场初期,没有住房,就落脚在附近农民家里,或者把被子铺在荒郊破庙里;没有工资,就上山砍柴赚工资。饭自己做,菜自己种,尽管条件很苦,依然干得热火朝天。明明只能挑百斤重担子,非要挑一百五十斤不可。明明手脚都磨出了血泡,还要咬紧牙关埋头苦干。”

邹文祥上山炼山时,不小心从山上摔昏在地,被同事七手八脚赶紧抬去医院救治。路上,他突然醒来,第一句话就是:“不要管我,炼山要紧。”他翻下担架后,说什么也不肯让同事送去医院。

“官山林二代”罗招兴,他在沙溪九龙看山棚一呆20多年,直至退休。九龙看山棚,离县城180华里,离沙溪镇政府30多华里。以前不通车,连自行车、摩托车都骑不了,只有步行一条崎岖山路,再爬过一座高耸陡峭大山,方可到达。冰雪雨天时,这条山路变得异常艰险,常常是连滚带爬,一身泥泞一身水。罗招兴为了这份无比清苦而又寂寞的绿色事业,他把妻子和儿女全部带到了九龙看山棚。他的十几岁儿子发病时,因救治不及时而不幸夭折。

“官山林三代”曾常金,1991年进场时被建场先锋的爷爷曾端元郑重地告诫他:“我们林场工人要不怕苦,多做事,做好事,最苦最累的地方才能锻炼人”。30多年来,曾常金同志牢记爷爷的话一直坚守在林业生产一线默默奉献,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分场场长、工程师,成为了林场的骨干。

今年70岁的邓素珍,1973年12月与34名知青一起下放到官山林场分配到东茅坑分场工作。“刚开始我们负责120亩的水田,一批老职工手把手教我们种水稻。当时,我们计工分,第一年我收入120元。1975年3月开始我们一边种田一边上山开荒造林。当时条件艰苦,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猪肉。但是大家每天在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这是我人生中一段快乐的日子”邓素珍说。据了解,与邓素珍一起到林场工作的知青,有甘国如,章定芳,欧阳永升,周毛毛,刘志汉,解冬根,李志国,陈建文等8对男女青年恋爱结婚了。

就是这样一批批对党忠诚,对事业敬业的务林人,他们一路披荆斩棘,将一座座荒山变成了林海。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官山林场带领全场干部职工开荒植树,官山林场开荒造林15万亩,遍布于七都、藤田、古县等9个乡镇,下设7个营林分场和1个行政村。

2008年,一场冰冻雪灾,让很多林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高山杉木大面积倒塌、折断。时任官山林场党委书记聂煜在这场冰灾中深刻认识到单一针叶林在对抗自然风险上的各种问题和短板,为了让林场获得核心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把“科技创新”摆在首位。

官山林场先后与江西省林科院、江西农业大学、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等科研院所建立并保持着长期密切的林业科研协作关系,承担科研协作、推广项目25个,先后荣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建立了全国第二批枫香楠木良种基地,积极探索了杉木大径材和珍贵树种楠木培育新模式。2009以来,先后在7个营林分场,营建杉木大径材与楠木复层异龄混交林面积11266亩,实现了“树种珍贵化、木材大径化、结构复层化、经营持续化”目标,有力促进了森林质量提升和林相优化。森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同步提升,经济效益是传统杉木纯林经营收入的8倍。

如今,科技之花漫山遍野,争奇斗艳,结出了累累硕果。林场实施了优良种源造林6万多亩,其中杉木大径材培育3万多亩,乡土珍贵阔叶树种培育1.7万亩,优良种源苗木造林率100%;完成国储林新造7千多亩,改培5千多亩,中幼林抚育4.7万亩。

科技组织从无到有,科技队伍从弱变强。官山林场现有林业科技人员24人,其中高级工程师5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8人,他们在科技普及,林业科研,科技成果推广,创建国家良种基地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钟纪生,官山林场的高级工程师,一辈子从事良木培育工作。为了提高良木培育技术,经常深入到山间林地做调研,晚上还要挑灯整理各项数据。走过多少山路,磨破多少鞋子,无以计算。退休了,他依然坚守在岗,因长期操劳,导致脑溢血,2006年7月倒在了科研岗位上。

高级工程师连升,江西农业大学林学系毕业,1991年7月分配到官山林场工作后一直从事林业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速生丰产林建设”,到2000年初的退耕还林工程和“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再到如今的场外造林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默默付出,30多年的奋斗,由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变成了白发染双鬓的林业人,他踏遍了官山林区的山山水水,他呵护林木就象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以自己的执著和热情奉献着青春年华。

为了林业生态安全,官山林场还加强了“三防”建设体系的创新,确保了连续10多年无森林火灾、无乱砍滥伐案件、无成灾性病虫害和有害生物蔓延的好成绩。近年来,还创新了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完善了各种管理考核办法和机制;为实现林地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推行了主伐、低改山场活立木竞价销售和间伐山场伐倒木公开竞价销售等。现任官山林场党委书记、场长肖东京说:“我们林场坚持培育大径材杉木林,现在竟价拍卖的杉木林亩平蓄积量都在二十立方米以上,最多的达到了二十五立方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立场、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让林场再次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近年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壮大林场规模,拓宽林场发展空间,官山林场大力推进国有林场场外造林。

官山林场把国有林场的人才、技术、资金、管理优势与乡村集体的林地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集体林业规模化经营,探索建立场外造林扶贫和利益联结机制,着力盘活乡村林地要素,有效解决乡村集体林地闲置荒芜、低产低效问题,提升乡村森林质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效,绿色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广。3年来,先后签约完成场外合作造林面积10500亩,另签订意向性合同1363亩,惠及全县3个乡镇5个村组的400余户农民,带动138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村组集体经济增收近600万元。

原官山林场党委书记汪成介绍道:“国有林场面积仅占全县林地2成,而村组集体林地面积占了8成,目前这8成的林地亩产经济效益不到国有林地效益的一半,有的甚至无收入。场外造林,实现了村组经济、贫困户(林农)与林场互惠三赢,推动了林地质量和品相整体提升。我相信久久围攻将这事继续做下去,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

2011年以来,林场全面推行国有林场改革,林场定性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职工身份实现转变,工作重点从培育森林资源、木材采伐利用转变为以科技兴林、保护培育森林资源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职工也由“砍树人”变为“看树人”。2021年,林杨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了10.1万元,比改革前增长了近50%。

2012年起,国家启动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林场在县城新建了277套职工公寓,让职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几代林业人的艰苦创业,筑起了官山绿色生态屏障。如今的官山林场,15万亩森林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高达95.6%,森林蓄积量85万立方米。这里成为了林的海洋、鸟的天堂、花的世界、野生动物的乐园。官山的绿色,已经深深镌刻在每一棵树木之中。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rmrbjx@126.com

举报/反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