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在外企工作工资高吗现在(斯里兰卡普通工人在外企工作爽吗?)

2021年3月底,新疆棉花事件之后再来解读一下这个问题。

高赞回答下一水的外企很爽,我同意,我在外企待过,我也写过很多外企的优势。

外企在 2020 年后的中国会不会越来越差?1 万赞同 · 861 评论回答

但我说一点外企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外企这么爽,很多外企人都想离开?

先从新疆棉花事件说起,今天HM发布了最新的回应声明,通篇的核心意思是「我没错,大家别误解我,我还要在中国挣钱」

这种公关,不如不公关。

还不如躺平装死。

民众很失望,所以评论区彻底沦陷。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HM中国团队争取来的最好的一版公关稿。

我不知道HM中国的员工怎么想的。如果我是HM中国的员工,我会很失望。

从员工角度来说,HM是好雇主吗?是的,瑞典公司的福利都不错,至少比超级996的公司强。

但这一波舆情下来,员工日子会好过吗?

不可能。

总部某些sb脑子一热,干出的蠢事,把中国区的员工放在火炉上烤。我就问,这样一波舆情下来,年底的KPI会减轻吗?年底的奖金不打折吗?

HM这种闹剧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你是某外企员工,贵司在中国的业务一路顺风,蓬勃发展。

每年能从中国市场赚近10亿美金,包揽了全球业务的近20%的总业务量。前途不可限量。

十一假期你带着老婆,出了城;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之间……就被麻匪给劫了——中国业务面临全面崩溃。

这并不是个玩笑,这家公司是2019年的NBA中国。

从雇主角度来说,NBA中国也是一家好公司。

我曾拜访过他们的办公室。

一进公司就是超大屏电视直播NBA比赛,员工可以上班看球。不远处有一个篮球架,是员工室内娱乐的地方。

HR开会和我们讨论,如何为员工提供有价值的福利:从保险,到健康管理,最后聊到请林书豪到办公室和员工互动。

对职场人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优质美资企业。

放在过往,我会毫不犹豫的推荐给职场小伙伴们。

但一夜之间,美国的猪队友就能葬送掉你努力多年取得的成绩,须知中国市场已经占据全球市场的20%了。

这可能就是在外企最让中国职场人最纠结的一点: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没有话语权的结果就是:

给国外猪队友背锅没法用薪水激励员工得不到应该获得的资源

1、话语权

NBA在中国的各项收入,七七八八加起来怎么也得近10亿美金了。在NBA总额50亿的全盘收入中,占据近20%的收入。

那么,NBA总部的高管里有几个中国人呢?

2019年莫雷事件爆发后,我第一时间查了他们的高管名单。

果不其然,在NBA官网列出的36位高管名单中,只有一位华裔,NBA中国的CEO张墀驹(Derek Chang)。

根据他的履历来看,进入NBA之前,他服务一家媒体公司长达20年,生活在新加坡和英国——我们可以下结论,99.9%不是中国人。

2020年,NBA总裁肖华为了缓解和中国的关系,认命了首位本土CEO,马晓飞。

马晓飞拥有哥伦比亚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及罗格斯大学数学学士学位。他还是原央视体育体育频道创始人马国力的儿子。马国力曾担任央视体育中心主任、盈方中国董事长、乐视体育副董事长,现在是CBA公司董事长(姚明)特别顾问,在央视和中国篮球界都拥有深厚资源,这也是马晓飞被任命的重要原因。

这次任命,也让马晓飞成为了NBA中国自2008年正式成立以来的首任本土CEO。

你看,挨打了才想起来找本土人才了。

HM呢?一水的白人面孔

好吧,HM在中国已经不行了,那看看新疆棉的另一个主角,优衣库。

优衣库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已经接近20%,中国是优衣库海外的单一最大市场。

一水的霓虹金抵死

对于中国职场人来说,你奋斗20年积累了丰富的商场经验,却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一个比你年轻的白人,华裔,甚至印度人,解释「为什么你的经验,你的观点更适合中国市场」。

举个真实的身边例子,一位主管销售的职业经理人Q,是我的老大哥。

他年过50,是90年代的留学生,先后将2家初创企业卖给了BAT,在竞业限制期间,他加盟了一家外企。

即便如此,他依然很敬业,没有丝毫架子,一直尽力把自己的经验和丰富的人脉,传递给自己的团队成员,整个销售团队都很服气他。中国区总经理对他也是非常支持和信任。

不巧的是,作为外企的销售总监,他还有一条虚线汇报线,汇报给亚太区销售总监——素以强势(不讲道理)著称的某印度高管。

说来可笑,论资历和经验,Q经手卖掉的创业公司,各个价值数亿。

而阿三哥最出色的履历,也就是某外企在斯里兰卡的销售总监。

斯里兰卡市场,意味着什么呢?

他负责的业务总量加在一起,还没我们上海市场大。

就这样的资历,也不知道是不是宝莱坞给他的勇气,让他频频以亚洲区销售总监的身份,理直气壮滴给Q施压找茬。

有一回,Q老父亲生病,周末在医院陪伴,没有及时提供销售数据给阿三。

阿三一口气打了十多个电话追问,Q解释家父生病,自己在休假。

阿三狼性滴表示:"I dont care. It doesnt matter.(我不管,这不重要)"

Q放下电话就辞职了。他是很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在中国美国加拿大加在一起十多套房产,休假都是去三亚做自家的游艇,哪里受得了这种气?

这可能是很多外企经理人都会遇到的困局:

无论你多有能力,你的话语权比不上一个平庸的白人,甚至印度人。

须知,能在一流外企的中国区一步步奋斗做到总监,总经理的人才,都是一流人才,虽然路径不同,但也绝不比互联网圈的大佬们逊色多少。

但无论取得多大的成绩,占据多大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市场成长起来的外企高管们,往往很难得到应有的话语权。

甚至有时候会被水平更低的外国同僚恶心;

甚至时不时还要给外国的”猪队友“同事背锅。

2、不涨薪

没有话语权,带来的另一个挑战是涨薪艰难。

在外企,涨薪总是艰难的。

相比十年前外企的相对大方,在这十年房价和物价的突飞猛进的步伐里,外企的薪资涨幅就相形见绌了。

美世2020年整体薪酬调研-分行业

以去年美世的薪酬调研数据来看,民企云集的互联网行业的薪资涨幅已经在下滑了,依然能够吊打其他行业。

很多发展一般的外企,如何能给员工涨5%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而员工们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发现距离首付又远了一点。

BAT有住房免息贷款,创业公司有期权的潜在蛋糕,外企人只能靠薪水来养活自己。

可是涨薪真的不容易。

换到外企国外高管角度来说:

不涨薪也能理解。业绩增长逐渐放缓,如果薪资上调的比例不下降,公司就面临无法盈利的挑战。

在成熟的欧美市场,职场人每年的调薪比例在2-3%左右(反正物价也不怎么涨),中国市场的员工调薪10-15%,对于美国同事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这就意味着每年调薪,中国区的总经理都需要费尽唇舌,去说服身处欧美的大老板们。

咨询时,我遇到过一个案例,一家外企年终盘点,实现业务增长超过30%,整个中国区欢欣鼓舞。

如今GDP也就6-7%的增长,30%的增长可谓是上下一心,将帅用命了。

HR还盘算着怎么发年终奖和调薪,而总部来了一条噩耗:

美国市场表现不佳,所以……全年都不能涨薪。

可笑吗?

堂堂外企搞大锅饭,还搞成了跨国大锅饭,美国的坑太深,全球给这一个市场买单。

后来经过中国区高管们的反复争取,总部终于点头同意给中国员工涨薪,但比例很低。

为了让普通员工涨到位,当年这家外企的高管团队一分钱薪水也没涨。

高达30%的业绩增长,高管们的作用功不可没,但因为一记跨国耳光,大家不得不”高姿态“的放弃涨薪。

这合理吗?

人才都是冲着收益去的,外企这么打脸中国人才,那么人才流失也是难免的。

3、难以建立信任

在外企,经过一番努力和竞争,你终于争取到了一个高管的位置。

接下来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争取总部的信任。

我讲过猎头公司时的一位总经理乔大哥的故事。

故事尤其励志,他兢兢业业从底层干起,一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每次跳槽都有新突破,在不惑之年拿到了一家外企中国区CEO的机会。

他的职场晋升之路,虽说比不上马云马化腾,但在我们眼里,已是励志的童话故事。

直到有一年,亚太区换了个老板,不信任他,百般挑剔——童话故事就此崩塌。

乔大哥是出了名的做事谨慎,善于管理上级,绝不会开罪于自己的领导。

即便如此,在他任内,他的领导换了3波人,即便是谨慎如他,也无法让所有外国领导满意,终于他遇到了脾气不对路的上级。

他近十年的贡献,一夜之间被抹杀。

气不过的他,放弃了自己曾经要在外企退休的计划,选择离开。

因为文化的不同,想要和外国领导搭建信任关系从来不容易。

除了过硬的业绩之外,外企的高管,还需要流利的英文,对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出色的沟通技能,才有可能和一整年在中国也待不满2周的外国领导建立信任关系。

3、不重视

所有在中国的外企,都会强调自己重视中国市场。

但是真正是否重视呢?

HM如果重视,敢弄出这种混弄人的声明?

万豪如果重视,敢在推特上点赞藏独帖子?

如何看待万豪酒店把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都列为「国家」,目前已经被立案调查?9197 赞同 · 225 评论回答

好的,不谈郑智,谈一谈纯业务选择。

举个例子,去年从中国市场撤退的亚马逊。

创始人贝索斯,以男人逛海澜之家的频率,多次拜访印度,先后在印度投资70亿美金

那么,贝索斯上次拜访中国是什么时候呢?

网上能够查到的是2006年,他来到中国……收养了一个女儿。

10多年来,贝索斯没有拜访过亚马逊中国办公室。

从这个角度去看,亚马逊中国的人才们很不容易。

在总部不重视,没有预算参与任何双十一,618活动的背景下,亚马逊依然在中国市场坚持了10年,即使在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之前,亚马逊的电商业务规模,也不亚于市场宠儿小红书的电商业务。

如果贝索斯对中国市场,有对印度市场一半重视,亚马逊中国在跨境电商领域,丝毫不怵考拉和天猫国际

这也不是个例。

中国区需要成长,需要资源和支持;而在大部分外企总部,并不会把中国当成核心市场去对待。

我曾经和一位先后在中国和美国总部工作过的高管抱怨过:

中国区得到的支持太少,受到的限制太多。

人高管一句话就点破了:这很正常。

「你需要换位思考,把自己在一个跨国公司CEO的岗位上,你关注的只会是整体的全公司几个亿美金的大盘。中国区有什么新业务,能多赚几十万美金?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分支机构,中国区别捅娄子,别违规,别触碰任何潜在的风险点,否则万一曝光了,我CEO的位置不保。」

写在最后,我还是强调一下,(欧美)外企有人性化的一面。

平等对待员工,为员工成长提供职业发展路径政治正确,不歧视女性员工和生病员工为员工提供切实的保障福利,而不是搞些华而不实的福利来吸引眼球

但是,我们同样需要看到:随着目前大局势的变化,外企在中国确实有很多格格不入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普通职场人,是很难力挽狂澜的。

甚至有时候,我们会成为外国高管政治玩火的牺牲品(说的就是莫雷)。

外企爽归爽,但可能不是对所有的职场人,也可能不是在所有的背景下,我们都是普通职场人,还是要想一想自己的后路。共勉。

公众号:瞎说职场。

我的知乎作品:

Sean Ye1409 次咨询4.9足球、职场、职业规划、人力资源(HR)、求职、篮球优秀回答者1243848 次赞同去咨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