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工业化进程简述(俄国普通工人俄国领有制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和衰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大量使用国有农民的领有制工场手工业,在迅速成长过程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破坏封建主义生产原则,扩大资本主义倾向,终至陷入难以自拔的地步。
1730年,彼得一世的继承人颁布敕令,通过立法手续,使工场手工业主人有权让大批雇佣工人固定下来,因而为商人——企业主剥削带强制性的农奴劳动开创了更为广阔的地盘。
往后,由于工场手工业继续成长,在冶金和其它加工工业中,让受过训练的工人固定下来尤其重要。某些大型工场手工业主人向沙皇政府递交报告,要求解决“不限于辅助工,而且是受过训练的工人”的供应问题。
![](http://img2.94zc.com:1799/uploads/2023-11-09/1699469591672.png)
1736年,政府颁布“关于工人和工匠永远固定在工场手工业”的法令。从此,发送到工场手工业去的,不只有国家农民,而且有士兵、战俘、逃亡者、游荡者、乞丐。
按18世纪的文献材料,仅就有关发落到矿山冶金工场手工业的国有农民,1719年为3.1万人;1741至1743年为8.7万人;1794至1796年则上升到31.7万人。
在3/4世纪内,固定在矿山冶金工业的国有农民激增10倍。波波维奇:《俄国经济史》,莫斯科,第114至115页。如果加上其它加工行业,到18世纪末叶,估计为100万人是不过份的。斯特鲁米林:《俄国经济史纲》,莫斯科,第331页。
![](http://img2.94zc.com:1799/uploads/2023-11-09/1699469591811.png)
1769年《元老院法令》和1775年《政府宣言》,允许“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开办织布机房,并在那里生产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品”。从此之后,完全消除了持有许可证和不持有许可证的界线。在俄罗斯的广阔领土上,工场手工业如雨后春笋,蓬蓬勃勃地成长起来。
18世纪后半纪,雇佣劳动在俄国工场手工业中广泛地流行开来。在本世纪末叶,在所有的加工工业中,雇佣工人占工人总数的41%。在某些部门,雇佣工人所占的比重也许还要高一些。
例如:在棉纺织工业中,雇佣工人达到92%。德米特里也夫:《苏联历史文选》,莫斯科,第2卷,第199页。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同农奴制工场手工业的竞赛,成为18世纪末叶俄国工业发展中的特点。
![](http://img2.94zc.com:1799/uploads/2023-11-09/1699469591950.png)
领有制工场手工业服役的国有农民和其它劳动群众,其劳动条件和生活待遇是比一般农奴还不如的工场主个人的家奴。他们挣取工资,在抵销向国家缴纳的代役租之后,所余无几。
他们或者长期充当辅助工,劳累终年;或者稍加训练,承担技术工种,但是设备和工具完全为主人所有,还不如在农村保持一块份地,经营自己的经济。他们忍辱负重,心情郁抑,不习惯做工,也无心做工,因而劳动生产率必然低下。
![](http://img2.94zc.com:1799/uploads/2023-11-09/1699469592162.png)
如上所述,18世纪第一个25年,俄国凭着乌拉尔自然资源和领有制无偿劳动的优势条件,其铸铁熔炼量居于世界第一位,大部分输出到英国。
但到本世纪末叶,由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尽管俄国实行关税保护、国库优惠和在领有制基础上对工场手工业的垄断,俄国的铸铁熔解量已经不到英国的一半,也谈不上对英国出口。这正好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对领有制工场手工业竞赛合乎规律的结果。
![](http://img2.94zc.com:1799/uploads/2023-11-09/1699469592429.png)
使用国有农民经营领有制工场手工业越来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贵族和商人也倾心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以更大的兴趣使用雇佣劳动、商品原料,开辟市场,按照资本主义利润原则组织生产,改建或新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
18世纪的俄国贵族,同16世纪的英国贵族一样,同样经历了这么一次相类似的时代洗礼。例如,广泛实行领有制原则的制呢工场手工业,不须从国家再获得土地、森林、矿场各项物质资源。
![](http://img2.94zc.com:1799/uploads/2023-11-09/1699469592602.png)
集中在莫斯科地区的制呢工场手工业中,仅仅只有体现为农奴制中的个体“报效”,用不着农奴制经济的强大的资源后备。象这种已经丧失了自己经济基础的个体“报效”,其生命力是脆弱的。
又如拥有最大数量的领有制矿山冶金工场手工业,在解决从乌拉尔运输铁器到彼得堡的人力问题上,不能不经常大量使用雇佣劳动,这对于领有制度本身即是一种腐蚀剂。不少工场手工业主人感到在经济上得不偿失,尽量减少使用国有农民。
![](http://img2.94zc.com:1799/uploads/2023-11-09/1699469592767.png)
19世纪初叶,工业中的劳动力成分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雇佣劳动的比重有了急剧的增加。据1825年的统计数字,在加工工业企业中,自由劳动已占工人总数的54%,领有农民才占14%(波波维奇:《俄国经济史》,莫斯科,第157页)。
国有农民的经济实用价值不断下降,它的政治危险日益增长,农民骚动事件此伏彼起,层出不穷。18世纪初叶起,特别是卫国战争之后,上千人的反对地主的农民骚动,每年都要发生20次以上。
国有制农民已是很不相宜的了。贵族甚至有人上书沙皇请求废除领有制工场手工业制度。只不过政府在封建
![](http://img2.94zc.com:1799/uploads/2023-11-09/1699469593003.png)
土地所有者和新兴资产者的利益之间犹豫不决,时而限制,时而放宽。
1807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敕令中指出:“在私人企业使用的7万名工人中,领有制农民只占4000名了”波梁斯基:《18世纪俄国工场手工业的经济制度》,莫斯科,第321页。
![](http://img2.94zc.com:1799/uploads/2023-11-09/1699469593271.png)
19世纪初叶,领有制手工业工场许多已经名存实亡,在领有工场的国有农民,年深月久,其劳动熟练程度不断提高。面对这种现实,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主人不得不提高他的工资。提高工资必然变更经济性质。
本来是用徭役制国家农民的领有制工场手工业,现在由于个体的国家农民的增多使它越来越脱离农奴制的经济轨道。过时的领有制工场手工业已经无法维持下去。俄国封建国家几十年来以高价购买产品的办法来保持领有制工场手工业的继续存在,但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实行工业革命,产品激增,堵塞了俄国产品的输出。
![](http://img2.94zc.com:1799/uploads/2023-11-09/1699469593524.png)
俄国国内以实行领有制而兴旺起来的制呢业和麻布业的工场手工业,由于大量使用雇佣劳动和最先进行技术改革的棉织工业后来居上,以它新颖便宜的棉布把粗糙和过时的麻布赶出了国内市场,以致专制国家连续在1809和1816年颁布敕令,不再承担对军用呢的包销。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过了时的领有制度越来越无利可图。领有制工场手工业主人也无从指望他的工人为他盈得利润。旧的政府章程规定的生产规模、性质、工资和劳动时间也难以继续执行。在这些条件下,领有企业想要适应已经发生变化了的市场情况,只有增加或减少产品规模,用机器设备代替手工劳动。
![](http://img2.94zc.com:1799/uploads/2023-11-09/1699469593705.png)
领有制工场手工业无法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竞赛,甚至难以同资本主义包买商的手工作坊较量,企业数目不断减少,工人数量不断下降。1812年,在加工工业中,领有制工场手工业的工人有35000人,而在1826年,已减少到29000人。
某些领有制工场手工业转而雇用自由工人,或者吩咐领冇制农民缴纳代役租。有时乃至请求沙皇政府宣布干脆免除领有制农民的封建义务。波波维奇:《俄国经济史》,莫斯科,第167至168页。
![](http://img2.94zc.com:1799/uploads/2023-11-09/1699469593831.png)
为了回答这些日益成熟的要求,沙皇政府着手修改领有制工场手工业法律,后来则不得不完全废除该项法律。最早根据1807年敕令,呢绒工场手工业的领有制工人,过了20年之后,可以获得人身自由。
这一规定还推广到其它工业部门。1808年,沙皇政府颁布了用一定数量的工匠替代国有农民的敕令。这样的工匠按从每千名国有农民中挑选58人的比例加以剔出。经过这次挑选,大约有30万国有农民获得解放。
从30年代起,领有制工场手工业经历一场深刻的危机,生产停滞不前,场主得不偿失。要末陷入解体,要末转化为资本主义工厂。1835年,沙皇政府授权领有制工厂主人把多余的工人解放出来。
![](http://img2.94zc.com:1799/uploads/2023-11-09/1699469593951.png)
1840年,国务院终于作出最后决定:“废弃领有工场手工业”,授权工场手工业主人辞退领有制工人和关闭企业。关闭时企业主人还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每个领有男性工人名下36卢布的津贴(波波维奇:《俄国经济史》,莫斯科,第168至170页)。
至此,俄国领有制工场手工业作为一项经济制度在法律上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