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博山原名(金晶集团普通工人工资这个博山人被誉为国内行业泰斗!)

点上方蓝字关注留言

“同佑故居”参观记

蒋坤

玉明老弟退休后单位返聘他到白石洞看园子,多次约我去玩,他们老两口就住在那园子里。终于,在今年夏天的一个上午我去了他们那里。

园子处于白石洞风景区大门的南侧,原是博山区的地震观测台,上世纪八十年代平板玻璃厂接手,厂长刘同佑领着一帮人在这里搞玻璃窑炉研究设计,对外称玻璃研究所。后来平板玻璃厂发展起来,成了上市公司,在国内各地建厂,刘同佑搬到了黄岛的厂子办公。以前我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但从未来过。这次也好看看里面什么样子。

园子的电动伸拉门紧闭着,门口竖着一块“博山区地震观测台”的石牌。走近大门,里面的狗就狂吠起来。玉明媳妇出来开门,热情地招呼我进去。他们就住在门卫室后面的几间平房子里,门前有几块小菜地,种着各种时下的菜蔬。

玉明弟出去剃头了,弟妹约我进屋,一边忙着滲茶倒水,一边给玉明打电话。不一会儿玉明就骑着摩托车回来了。先是寒暄几句,又啦了些家常,玉明说:“这里有刘总的墓地,你看看不?”

听到这话,我先是一愣。玉明是平板玻璃厂的退休工人,他说的刘总自然是刘同佑先生。同佑先生在十二年前病逝,他的墓地原来在这里!

在玉明的引领下我参观游览了这个园子。园子背靠西山,由低向高依次有三个层级:第一层是进门看到的门卫室、起居室和菜地,西北的小坡上还有几间房子放着地震观测台的设备。由东向西迈上十几步台阶就是园子的第二层,这里是一个挺大的场地,坐北朝南一排平房是原来同佑先生工作和生活用的,中间门口的边上挂着“同佑故居”的牌子,由书法家王颜山题写。两间展览室摆放着同佑先生的图片和证书之类的实物。

走进展室迎面是同佑先生的半身塑象,身后的墙上悬挂着赫然醒目的一行大字:“中国玻璃泰斗—刘同佑”。四周的墙面上悬挂着刘同佑生前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展橱中陈列着他所获得的奖状、奖牌、奖杯和证书。

同佑先生是金晶玻璃集团的创始人,毕生研究玻璃及窑炉技术。获得1400多项科研成果,省部以上的科研成果就有28项。他领导的金晶集团在全球玻璃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获得了无数的荣誉称号:中国建筑行业十大专家、中国玻璃行业学术带头人、全国技术革新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等。他的员工和徒弟们称他为中国玻璃泰斗,名副其实不为过。

“同佑故居”的对面有一个六角型石亭子,六条刻有云龙的石柱撑起,横梁上刻着“观望亭”。继续向上拾几层台阶,穿过十几米长两边满是树木的过道,就看到同佑先生的墓了:

墓穴建在花岗岩石砌成的平台围栏内,中间的石碑上刻着“刘同佑先生永垂不朽”。墓的右前方建了一座四方型凉亭,叫作“怡和亭”。亭内上方撰写着一幅横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大概是同佑先生生前最喜爱的诗句,也是同佑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墓地的正前方一个长条型的池塘,几束莲花正开。先生的墓依山临水,俯瞰博山全境,远眺岳阳山颠。站在先生墓前让人肃然起敬,我深深地向他鞠了三个躬。

我和同佑先生曾经在同一个工厂工作,论说起来还是亲戚:同佑先生的母亲是我岳母的亲姑姑,我得喊他个表叔。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厂里的技术科做技术员,我在宣传科做干事,接触不多,见面他常是一句:“蒋坤啊,我们是亲戚,你得喊我表叔。”

在后来的时间里,我们有过几次工作上的交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都受益非浅。回到玉明的屋子里喝茶,自然就谈起了那些往事:

我和同佑先生第一次工作上的交往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淄博市二轻工业局以博山美术琉璃厂为主,联合博山北岭玻璃厂、博山工艺品厂设立了淄博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目的之一就是升级北岭玻璃厂为“淄博平板玻璃厂”,并在博山的张家庄建设新厂,进行产品升级换代。

工艺美术公司从美琉抽调了一批领导干部组建平板玻璃厂的领导班子,先后有五、六人调过去担任厂级领导。同佑先生也调过去担任分管技术的付厂长。同时市二轻局也派去了干部。但在不久领导班子就闹开了矛盾,影响了扩产项目的上马投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艺美术公司派了工作组去进行调查摸底。那时我被安排进了工作组,负责文字记录、写写汇报材料之类的事。从和他们领导班子成员的谈话到召开干部职工座谈会,同佑先生的发言都专注于企业发展,技术研发,产品升级换代上。他一再说:“没有产品升级换代,企业就不能生存”。那时平板玻璃厂正在进行由玻璃小平拉生产改造为无槽引上生产的升级项目,而此时,同佑先生已经把目标瞄向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浮法玻璃生产线。

  工作组撤回后,平板玻璃厂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同佑先生成了厂长一把手。这一调整无疑是一次最正确的选择,对于平板玻璃厂后来的倔起,有着决定性的重大意义。从此,在同佑先生的带领下,从无槽引上生产线到引进浮法生产线,再到钢化玻璃、超白玻璃、镀膜玻璃、光伏玻璃等等一系列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平板玻璃厂从一个百十人的手工小厂成长为一个技术国际领先,在国内设有多个生产厂家,产值近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在九十年代博山的国有企业十之八九破产倒闭的大环境下,平板玻璃厂成功突围,成为博山区最早的上市公司。

同佑先生“没有产品升级换代,企业就不能生存”的理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的工作中时时记着这句话。八五年后,我从政工转向生产经营,先后担任“美琉厂”四分厂、二分厂厂长期间,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应该是得益于同佑先生的教诲。

我和刘同佑的第二次打交道又过了十多年。同佑先生一句“破罐子破摔,也要摔出响声来。”让我鼓起勇气接任“美琉”的厂长。

我是在上山下乡后顶替母亲进博山美术琉璃厂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美琉”发展到了兴盛顶峰之后,由于体制僵化,产品更新换代失败,到九十年代中期陷入了濒临破产的境地。九六年的冬季全面停产,欠发工人工资、退休费、医药费。甚至到了锅炉失修,职工宿舍暖气也供不上的地步。

这时许多员工就推荐、鼓动我来干厂长,上级领导也有意让我接任。我很犹豫,企业到了这种地步,谁还愿意干这个厂长,明摆着栽进去出不来。用博山的土话就是:“低着个馕隼头栽进去”。当时大部分有技术、有能力的人都走了,有的调到相对好一点的单位,有的自己干个体民营。也有业务上的朋友出资让我挑头自己干。而我觉得在“琉璃厂”干了大半辈子还能眼看着它垮了吗?想努力试一试。这时我想到了同佑先生。

那时全市的二轻行业中,平板玻璃厂是效益最好的企业,厂长王刚兼任着市二轻工业总公司的总经理(刘同佑仍担任平板玻璃厂的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我想找同佑先生出主意,如果他支持我干“美琉”的厂长,能不能让平板玻璃厂帮忙出资金启动生产。

我反复考虑之后,在一天下午去了同佑先生的办公室。见到他还是既往的习惯,亲手设计画图,办公室放满了图纸和书籍。知道我的来意,客气几句之后我就直接问他:美琉的这个厂长我干不干?怎么干?他说:美琉现在已经僵化,人员老化,人才已空。主导产品被市场淘汰,到了这个地步谁也挽救不了。“但是你还得干,总要有人收拾这个烂摊子。”怎么干?.

  他说:“你就破罐子破摔,但要摔出个响声来

 就是这句博山人的俗话,给了我干这个厂长的理由和勇气,也是这句话让我下定了接手“美琉”厂长的决心。这句话也反映出了同佑先生做人做事的性格特质。

我又提出能不能在资金上支持一下。他说,不能拿平板的钱去拉美琉,那样的话就兼并美琉了,会把平板玻璃厂也拖垮。(听说过市里有让平板玻璃厂兼并“美琉”的意思,)他又说,市里有帮助困难大型企业计划,主要领导挂包困难大企业。你可以去找一下挂包“美琉”的市委副书记。

 在同佑先生一通“破罐子”理论的鼓励下,我干起了“美琉”的厂长。可是恢复生产资金从哪里来,四大国有银行都欠着几百万的贷款,几个地方银行和财政局都各借着几十万不等。到我这任厂长,想找个担保的企业都难。记得曾经找过钢叉厂、特陶、八镰和色釉料厂,人家厂长好吃好喝伺候你,贷款担保的事免谈。刚干厂长那阵子,几乎两个月没睡着一觉。好在市里为了稳定职工,组织国有企业开展解困自救,市委副书记挂包美琉,亲自和我一起出去借钱启动生产。这家二十万,那家三十万,最终凑了一百八十万。我们还发动职工销售库存产品,拿到了下一年出口古巴的全玻璃注射器合同,并争取到一部分预付款。

从修复锅炉、清理管道开始,給职工宿舍送暖气,修复一号池炉和五号池炉,启动了五条拉管生产线。第二年的五月份就基本上全面恢复了生产,九八年总产值达到了停产前的水平。“美琉”由市属企业下放到区里后,成了企业解困自救的先进典型,全区企业开展了“学博锻、学美琉,企业解困自救”的活动。我个人也获得了当年的区“五一劳动奖章”。至此,我也算是达到了刘同佑说的“破罐子破摔,摔出个响声来”的目的。

在我工作和事业的两个结点上,都得到过同佑先生的启发和引导,可以说是影响至深。第三次和同佑先生打交道已经到了2009年,也是最后一次与同佑先生见面。这次是为了一件私事:

初中同学孙兆军找我:他正在干窑炉分拆到活,听说平板玻璃厂的窑炉快到大修期了。知道我曾是美琉的厂长,和刘同佑熟悉。他要我和他一起去找刘同佑揽这活。兆军是我初中的同位,从未找我办过事,不好驳他的面子,只好硬着头皮和他一起去黄岛去找同佑先生。

原“美琉”财务科的孙庆华大姐在黄岛的玻璃厂干财务。事前电话联系了孙大姐,她说刘同佑在厂里,我们就开车去了。找到孙大姐,她告诉我们:同佑先生上午半日工作,一般不见客,更不陪客人吃饭。她说:我去告诉他你来了,看他见不见。我怀揣着忐忑的心情等着,不知道他会不会见我们!

还好,不一会儿孙大姐来叫我们去接待室。同佑先生在那儿等着我们,他很热情的打招呼:“蒋坤,我们是亲戚。你来了,我得见你,中午就在这里吃饭。”此时,同佑先生已经年近七旬,仍然在一线工作,还在做玻璃窑炉的研究设计。虽是银丝满头,却还长发飘逸,精神矍铄,十分健谈。我把我们的来意跟他说了。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事说:“博山的炉最早也要后年才大修,到时你们再来找我,我给你们安排”。

中午在他的小食堂吃饭,又啦了些家常。他很有兴趣地谈到了我岳父家以前的事:

“蒋坤:我小的时候去你岳父家拜年,你岳父的那个二姨奶奶穿金带银的,银元成麻袋的装着。磕头钱一给就两三个银元。”

我岳父的爷爷是清末博山的最后一个举人,民国时期干过章周县的煤炭局,大概也是一个大煤矿主,家里十分有钱。后因生意纷争得罪济南的军伐,吃官司而衰败。岳父的爷爷去世后,由二姨奶奶掌家。

同佑先生告诉我:我岳父还有个小叔那时在济南读书,同佑先生的一个哥哥跟着伴读。后来那个“小叔”生病死了,家里的书都送给了同佑先生的哥哥。同佑先生风趣的说:我们兄弟成才,那些书有用唉!

饭后,告别同佑先生回博山。第二年我还在打听平板的池炉什么时候大修,却得到了同佑先生生病的消息,一年多以后又得到了他去世的恶耗。

同佑先生刚刚七十出头怎么就走了呢!他一生专注于玻璃窑炉研究,每逢窑炉大修他都是亲临现场指挥,检查施工质量。他曾经在池炉施工现场摔伤了腿,但他让人抬着到现场指挥施工。肯定是长期的粉尘环境伤害了他的身体。他早已过了退休年令,有足够的钱,可以修闲游玩养老,享天伦之乐。可他仍然继续工作,紧盯国际玻璃行业顶尖技术,不断创新,引领企业发展。为了金晶玻璃的发展和中国玻璃技术的进步,可谓是举躬尽萃。

金晶的员工们痛惜同佑先生的病逝,感激他,怀念他。把他在博山平板玻璃厂工作居住的地方保留下来,设置了“同佑故居”展览室,把他的骨灰安放在了这个地方。至今平板的许多退休的和还没退休的老职工,每逢清明节都来这里给同佑先生扫墓。玉明老弟两口子都是平板玻璃厂的普通员工,。退修后自愿来这里看护。玉明老弟出身琉璃世家,是做琉璃灯工的高手,他做的琉璃花卉料景摆在“同佑故居”的展室里,表示怀念和敬仰。

同佑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玻璃窑炉专家,是中国民族工业的成功企业家,更是博山的杰出人物,是博山人的骄傲。幸运的是平板人保留了他的故居。遗憾的是这个“同佑故居”没有对外开放。离开时我向玉明老弟讲:建议金晶集团的领导整修“同佑故居”并对外开放。我在杭州西湖边上就看到丝稠民族企业家都锦生的纪念馆。同佑先生在玻璃行业的成就贡献不亚于此。博山也应该为他树碑立传,建立纪念馆。希望博山的文化旅游部门积极支持把“同佑故居”建成一个宏扬民族创新创业精神,激励后人为民族复兴奋力拼搏的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

我对同佑先生的事迹知之甚少,谨能以此为记。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